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51.
152.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韧性变形与流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张家堡地区出露两套花岗质岩石: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含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以及晚期侵位钾长花岗片麻岩与花岗岩脉。详细宏微观构造分析发现,花岗质岩石遭受了两期变形事件:晚侏罗世高温韧性剪切和早白垩世低温韧性剪切变形。早期韧性变形温度约550~600℃,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此次韧性变形以单剪作用为主,岩石为L=S和LS构造岩,具有右行剪切特征。晚期韧性变形温度约400~450℃,绿片岩相,变形以纯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岩石以L=S构造岩为主,具有左行剪切特征。利用动态重结晶及亚颗粒粒径估算岩石流变学参数,结果表明高温剪切带具有较低差异应力,较高应变速率,低温剪切带恰好相反。早期晚侏罗世韧性伸展变形与伊泽那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NNW向俯冲共同作用于欧亚大陆东缘相关,进入早白垩世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深部板块后撤(Roll-back),导致华北岩石圈发生大规模减薄,医巫闾山地区发生晚期低温韧性伸展变形。  相似文献   
153.
大兴安岭地区出露的系列古老变质变形岩石,为研究大兴安岭隆升机制和兴蒙造山带演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大兴安岭北段科洛新开岭群和嘎拉山落马湖群内发育典型向SE的伸展滑脱构造,宏微观构造和石英EBSD组构均指示岩石变形发生在地壳浅部的低绿片岩相,是中低温(350~450℃)条件下缓慢变形的的结果。科洛地区变形代表一种拉伸近似等于压扁的应力状态,变形岩石多为L=S构造岩,较少发育b型线理,多片理化和不对称褶皱等;而嘎拉山地区的应变强度更大,拉伸作用更强,变形岩石以LS和L=S构造岩为主,发育大量叶理、a型及b型线理、鞘褶皱。运动学和流变学特征表明,越远离主伸展区应变强度越弱,应变趋于平面应变,差异应力减小,应变类型纯剪组分增多。结合新近锆石年代学数据,认为新开岭岩群和落马湖群的原岩多形成于早石炭世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汇聚拼贴时期的花岗质岩石侵位,早白垩世伴随着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NW斜向俯冲,大兴安岭东部长距离俯冲的古太平洋板片发生断离,造成地幔物质上涌,大规模强烈的岩浆侵位,大规模的强烈的韧性变形和伸展构造发育,并导致大兴安岭深部基底快速隆起以及两侧断陷盆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4.
2012年3月29日—4月1日,第五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荷田大酒店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枢、徐志琴、张国伟、李廷栋、金振民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658名代表出席了本次盛会(封底照片)。尤其是学生代表人数具有相当的比例,为青年科学家展示自己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5.
秦岭石人山岩块的构造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石人山岩块进行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特征分析,总结出在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影响下,该岩块的变质-变形特征,并阐述其变化规律。石人山岩块的南部边缘发育有一套混合岩带,褶皱强烈,基性岩条带十分清晰。岩石的变质程度由南向北逐渐变浅,从低角闪岩相和角闪岩相的片岩到片麻岩,再到花岗岩,暗色矿物逐渐减少,与花岗岩呈过渡关系;由南向北,随着远离断裂带,岩石结构由碎裂结构向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变化;岩石构造由片状构造向片麻状构造—变余构造变化,变质程度总体是由强变弱、连续的渐变过程;石英的重结晶型式和边界形态、长石变形情况显示:洛南—栾川断裂带和石人山岩块岩石的变质温度范围在300~550℃,属中高温条件;由于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出现温度的非协调现象;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的分维数为1.332~1.243,从洛南—栾川断裂带往北,随着远离断裂带,呈减小趋势;应变速率值为6.75577×10-16~1.81072×10-16,属于中应变速率条件,并且越靠近断裂带应变速率越大,远离断裂带应变速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56.
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壳-幔拆离作用: 岩石流变学约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结构对于岩石圈深部过程(壳/幔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岩石圈壳-幔结构与浅部构造上.本文注意到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期间地壳的伸展、拆离与减薄在不同地区的宏观、微观构造及地壳岩石流变学等方面的差异表现与区域变化,以及现今和晚中生代时期岩石圈厚度的不均匀性.讨论了以水为主体的地质流体的存在对于岩石圈流变性的影响.综合克拉通东部与西部地壳/地幔厚度变化特点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含水性特点,阐述了晚中生代时期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内部壳幔耦合与解耦的规律,提出了华北岩石圈壳-幔拆离作用模型以解释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基本现象与深部过程.提出区域性伸展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东部地区在晚中生代伸展作用过程中壳-幔具有典型的解耦性,上部地壳、下部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变形具有显著差异性.而西部区壳幔总体具有耦合性,下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共同构成流变学强度很高且难以变形的岩石圈根.  相似文献   
157.
确定超高压高压岩体的大小、分布、构造关系及变质演化,是理解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榴辉岩及变质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一般成厘米至公里尺度的布丁或透镜体,散布于片麻岩及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内。区域系统性的岩石学及构造学观察,尤其是在安徽省碧溪岭区1:1万比例尺的精细制图中证实,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群的形成,主要是多期及递进变形分解作用的结果,造成了网络状线形强应变带与透镜状弱应变域流变学组合型式。榴辉岩与围岩片麻岩的过渡关系也证实,超高压变质的榴辉岩体是“原地”形成的。榴辉岩体的形态、大小及空间分布规律特征,不支持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属构造混杂岩的推论,而是反映了超高压及角闪岩相条件下不均匀韧性流动的应变图像。  相似文献   
158.
廖群安  邱家骧 《地球科学》1996,21(3):300-304
对东南沿海4个包体产地的玄武岩中橄榄石包体的形态,大小,向椭球体转变的程度等统计分析表明,幔源包体在上升期间与岩浆作用的过程中,不仅有棱角圆化的现象,而且伴有由等轴体(近似为球体)向椭球体转为过程其主要原因是包体在相对岩浆运动的过程中包体的表面与岩浆之间粘滞摩擦造成的,粘滞摩擦力的大小,作用于包体表面的时间又取决于岩浆的粘度,包体相对于岩浆的沉降速度,包体半径的大小及岩浆上升的速度,所以这些因素将  相似文献   
159.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建立在盆地成因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基础之上,其中包括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流变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运动学模型在预测盆地热流演化方面具有优势,但在预测构造沉降等几何形态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运动学—流变学模型的优势在于构造演化模拟,在热演化方面类似于运动学模型;动力学模型蕴含着潜在的巨大优势,只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阻碍因素。构造热演化正演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及正、反演模型的匹配将是未来构造热演化模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0.
东秦岭造山带的流变学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建立了东秦岭地学断面带地壳二维深度-强度剖面,揭示了该造山带的地壳结构和流变学分层性.脆性的上地壳南薄北厚;中、下地壳包括莫霍面呈现水平流变状态,南端蠕变特征更明显;上地幔流变强度较大其地壳类型是栾川以南为H型地壳,构成中、新生代造山带的核部,具有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特征,栾川以北为C型地壳,中、新生代的大陆汇聚带.东秦岭地学断面带整体上看为C-H型地壳,反映了后造山期陆内造山的构造特征.地壳物质为长英质-石英闪长质壳内软层具有低速、高热、强网状反射和低强度蠕变的地球物理特征,是后造山期经过调整的水平流变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