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21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942篇
海洋学   101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四川省大邑地区地处龙门山南段,是有名的地震多发地区。文章基于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通过地震解释及构造几何分析、断层相关褶皱原理与几何分析方法、运动学正演模拟方法,开展了对大邑地区断裂带活动多期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邑地区断裂带活动具有多期性的特点。自印支期以来主要经历了两期三次构造活动:印支晚期的低角度逆冲推覆过程,须家河组四段(T3x4)中上部形成生长地层;喜马拉雅期Ⅰ幕,隐伏断层再次活动,造成侏罗系与下伏三叠系的变形差异;喜马拉雅期Ⅱ幕,龙门山构造带区域应力场向前传递,大邑地区形成高角度逆冲断层,断层沿深部滑脱层在大邑地区向上逆冲直至地表,早期隐伏断层被错断,伴随次级断层、反冲断层产生。  相似文献   
982.
将哈维氏弧菌SF1接种在自然海水中低温诱导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用添加营养物质后升温培养的方法进行复苏。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状态哈维氏弧菌细胞形态和结构,研究哈维氏弧菌复苏后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用RT-PCR检测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er和rpoS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进入VBNC状态的哈维氏弧菌由杆状变为球状,体积比正常细胞小,复苏后恢复正常形态且对紫外辐射,热激的抵抗能力没有明显改变,对高渗透压的抵抗力减弱,而对冷激的抵抗力增强。复苏后的哈维氏弧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没有改变。用RT-PCR未检测到在VBNC状态时Ser和rpoS基因的表达,而在复苏后的细胞均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保持致病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83.
人工养殖长鳍篮子鱼消化道指数及3 种消化酶活性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体质量58.51 g±21.15 g、体长13.08 cm±1.856 cm的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为实验材料,对其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活性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长鳍篮子鱼的消化道指数,其比内脏重、比肝重、比胃重,比幽门盲囊重、比肠重、比肠长分别为0.1572±0.0230、0.0166±0.0060、0.0115±0.0070、0.004 3±0.002 1、0.020 2±0.0102、2.595±0.457;体质量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Y=0.080 6X2.5457(r=0.9777,P<0.01).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中的比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肠>肝脏>胃;淀粉酶的比活力顺序为肠>幽门盲囊>胃>肝脏;脂肪酶比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肝脏>肠>胃;肠的总蛋白酶活、总淀粉酶活、总脂肪酶活在各消化器官中都最高.肝脏、胃、肠、幽门盲囊的A/P值分别为2.15、22.65、3.81,1.96.研究表明,肠道是长鳍篮子鱼消化食物的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根据消化道指数、消化酶分布、A/P值,表明长鳍篮子鱼是偏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984.
冯常茂  刘进  宋立军 《地球学报》2008,29(2):199-204
中上扬子地区构造变形带的形成,与扬子、华夏板块的碰撞有关,其内部岩层中4个滑脱层的存在为本构造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其形成过程中,隔挡式褶皱首先形成,然后逐步完成向隔槽式褶皱的转变,并最终在造山带根部形成基底挤出式变形带。受构造带控制,各变形区的油气勘探应有所差别:隔挡式褶皱带内次级背斜、具备较好盖层的隔槽式褶皱带及逆冲推覆体之下具有较好石油地质条件地区成为有利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985.
房涵  刘梅  王宝杰  蒋克勇  王雷 《海洋科学》2020,44(11):65-71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戊糖乳杆菌HC-2对黄曲霉毒素B1(AFB1)刺激下的凡纳对虾肝胰腺显微结构、基因表达及肝胰腺酶活性的影响,将健康的凡纳对虾(900尾)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添加AFB1(500 μg/kg)饲料以及添加AFB1(500 μg/kg)+戊糖乳杆菌HC-2(5×108 CFU/g)饲料6周。在试验结束后,分别取三组对虾的肝胰腺进行显微观察以及免疫相关基因和肝胰腺酶活性的测定。AFB1+HC-2组肝胰腺组织同AFB1组相比损伤程度较轻。同对照组相比,AFB1组和AFB1+HC-2组的肝胰腺免疫基因RabGSTmucin-like PMDorsalRelishPro-PO的相对表达量均呈现显著下调(P<0.05),且同AFB1组相比,AFB1+HC-2组的免疫相关基因GSTDorsalPro-Po的相对表达量下调的较少(P<0.05)。同对照组相比,AFB1组和AFB1+HC-2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KP)明显上升,且AFB1+HC-2组的AKP活性要高于AFB1组。同对照组相比,AFB1组和AFB1+HC-2组中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明显升高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AFB1组和AFB1+HC-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且三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饲料中添加戊糖乳杆菌HC-2对AFB1刺激下的凡纳对虾肝胰腺组织结构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对部分免疫基因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但对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86.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据新采集的二维和三维地震剖面及重新处理的二维和三维剖面等资料,对南缘主要复式背斜开展构造解释.将南缘复式背斜类型进行划分,对复式背斜下部成藏组合成藏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认识如下:①准噶尔盆地南缘复式背斜可划分为继承型、走滑型、反转型、三重叠置型和隐伏型;②继承型复式圈闭发育于构造位移较小的第二排(高泉...  相似文献   
987.
由早期绿岩、变质TTG杂岩及闪长岩为主构成的辽南古陆壳,在新太古宙末期—古元古代初期遭受了四期构造变形,以主期变形(第三期)最为显著。该期变形重塑了古陆壳上的太古宙岩石,形成密集而普遍的区域透入性主期片麻理(S3),矿物线理(L3)及“顺片”掩卧褶皱(f3),并伴随高温低压条件下的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变形机制属中构造环境下由南至北的韧性水平剪切滑脱,其动力学成因可能为诱发古元古代辽东裂谷的地幔软流圈热羽的早期活动,导致辽南古陆块上部硅铝壳相对于壳下岩石圈作反向滑脱的壳下拆离作用。  相似文献   
988.
根据火山岩、绿片岩发育等特征 ,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认为 ,大兴安区是古生代优地槽褶皱带。最近 ,笔者识别出其台型沉积岩建造 ,如石英砂岩、含磷岩系、红层、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和夹有燧石条带等。按大地构造学理论 ,台区沉积岩建造与槽区火山岩系不能共生。为此 ,置于古生界中的大部分火山岩不该属古生界 ,而应属中生界。额尔古纳河组和佳疙疸组为整合接触 ,都夹有绿片岩 ,皆属元古宇。本区古生代地层是盖层 ,元古宙地层为结晶基底。因此 ,该区为地块 ,而不是古生代优地槽褶皱带。  相似文献   
989.
辽东半岛南部盖层在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中经历了6次以上的构造变形。D1变形发生于中三叠世,是伴随盖层相对基底作自东向西大规模剪切滑脱而出现的以顺层面理、层流褶皱为代表的固态流变构造;紧随其后的是东西向挤压下形成的南北向复式褶皱;接着由南北向挤压形成东西向褶皱断裂系;自晚侏罗世晚期的D4变形开始出现了北东、北北东向以脆性断裂为主的构造格局。地幔隆起、基底较大幅度沉降决定的相对不稳定性,以及相邻构造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本区盖层褶皱较其它地区地台盖层褶皱更加强烈和复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0.
浙皖赣相邻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浙皖赣相邻区在加里东时期受到华南加里东构造事件的影响,前震旦纪基底及早古生代早期盖层强烈隆升并褶皱变形,皖浙赣邻接部位早-中石炭世地层直接覆盖在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之上,东端清凉峰一带的中石炭统覆盖在上寒武统之上,但尚未见到有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证据.同时,古陆南侧及东侧震旦纪-早志留世盖层向南(东)滑脱,接触带附近与基底一并形成倒转产状及倒转褶皱;北侧向北滑脱形成滑覆褶皱及临溪盆地、兰田残留向斜盆地.印支、燕山事件对加里东构造形迹产生了不可忽略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基本延续至今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