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54篇 |
免费 | 3014篇 |
国内免费 | 45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67篇 |
大气科学 | 942篇 |
地球物理 | 2522篇 |
地质学 | 13311篇 |
海洋学 | 1440篇 |
天文学 | 84篇 |
综合类 | 1086篇 |
自然地理 | 7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9篇 |
2023年 | 520篇 |
2022年 | 714篇 |
2021年 | 698篇 |
2020年 | 625篇 |
2019年 | 722篇 |
2018年 | 539篇 |
2017年 | 536篇 |
2016年 | 566篇 |
2015年 | 678篇 |
2014年 | 974篇 |
2013年 | 780篇 |
2012年 | 943篇 |
2011年 | 975篇 |
2010年 | 862篇 |
2009年 | 870篇 |
2008年 | 856篇 |
2007年 | 737篇 |
2006年 | 782篇 |
2005年 | 667篇 |
2004年 | 690篇 |
2003年 | 607篇 |
2002年 | 685篇 |
2001年 | 690篇 |
2000年 | 532篇 |
1999年 | 595篇 |
1998年 | 576篇 |
1997年 | 534篇 |
1996年 | 508篇 |
1995年 | 461篇 |
1994年 | 431篇 |
1993年 | 403篇 |
1992年 | 363篇 |
1991年 | 323篇 |
1990年 | 281篇 |
1989年 | 187篇 |
1988年 | 70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7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6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41.
海陆共生文明的历史见证中国拥有18000千米海岸线,6500多个大小岛屿,沿海及岛屿地区一直是中国政区疆域,沿海、海岸、港口、航道、岛屿、水下等现存的海洋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藏量和独特的价值,是中国悠久灿烂的海洋文化的历史见证。在古代,中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商船队,有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徐闻、番禺(广州)、泉州(刺桐)、扬州、明州(宁波)、琅琊及密州(青 相似文献
142.
143.
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是我国大型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之一。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含矿砂层在含氧含铀水的渗入径流过程中,由于水介质性状的变化,在与砂体发生水岩作用时形成了完全氧化带、不完全氧化带、还原带和原生带等不同地球化学亚带及其相对应的蚀变矿物群,即完全氧化带为褐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伊利石、蒙脱石、少量黄钾铁矾的蚀变矿物群;不完全氧化带为褐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黄钾铁矾、蒙脱石、伊利石、少量绿泥石、高岭石的蚀变矿物群;还原带为沥青铀矿、黄铁矿、高岭石、绿泥石、少量蒙脱石、伊蒙混层粘土、伊利石和碳酸盐等新生蚀变矿物群;原生带的新生蚀变矿物群以黄铁矿、绿泥石、高岭石为主,有时出现少量碳酸盐、蒙脱石和伊利石等。 相似文献
144.
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
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带未发现侏罗纪火山岩;在冈底斯东部地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几乎同时发生于南冈底斯(叶巴组火山岩和鸟郁、尼木花岗岩类)、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宁中、金达、布久花岗岩类)和北冈底斯(聂荣花岗岩类),中晚侏罗世接奴群和拉贡塘组火山岩断续分布于北冈底斯,晚侏罗世岩浆活动零星分布于沙莫勒一麦拉一洛巴堆~米拉山断裂以北。将冈底斯侏罗纪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古地磁重建资料和其他新发现.认为冈底斯带侏罗纪这种岩浆活动的特点可用班公湖一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145.
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水裂隙带高度是设计防水煤(岩)柱尺寸的主要技术参数,是煤矿防治水工作的重要内容。详细论述了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履岩体地质环境,履岩体力学环境和数值模拟技术三位一体的综合预测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6.
秦蕴珊,男,山东掖县人,1933年6月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秦蕴珊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海洋与湖沼》学报主编。他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国陆架沉积作用和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分布及物质组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研究,不但从宏观上阐明了沉积物分布的空间格局,而且划分出两种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内陆架和外陆架沉积,并编绘了完整的中国海陆架沉积类型图,建立了中国陆架的海底沉积模式。被国内… 相似文献
147.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in detail the remote influence of the Indian Ocean Basin warming on the Northwest Pacific (NWP) during the year of decaying E1 Nifio. Observation data and the Fast Ocean- Atmosphere coupled Model 1.5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riggering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remote influence is formed between the positiv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omaly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 and the Anomalous Northwest Pacific anticyclone (ANWPA). Our research show that it is only when there is a contributory background wind field over the Indian Ocean, i,e., when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M) reaches its peak, that the warmer SST anomaly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 incites significant easterly wind anomalies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of the Indo-West tropical Pacific. This then produces the remote influence on the ANWPA. Therefore, the SST anomaly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 might interfere with the prediction of th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in the year of decaying E1 Nifio. Both the sustaining effect of local negative SST anomalies in the NWP, and the remote effect of positive SST anomalies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 on the ANWPA,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8.
149.
东帝汶海槽位于澳大利亚板块西北帝汶海与帝汶岛之间,晚中新世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班达岛弧碰撞引发了帝汶岛与帝汶海槽的构造变形,由于弧-陆碰撞过程的复杂性,帝汶海槽的变形时间与机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为约束帝汶海槽变形时间、探讨其演化过程,依据二维地震数据,对东帝汶海槽的断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钻井与天然地震事件探讨弧-陆碰撞背景下帝汶海槽的构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晚中新世(约6 Ma)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碰撞,引发了帝汶岛的隆升与帝汶海槽的沉降,变形持续至晚上新世(约3 Ma),形成现今帝汶海槽形态。现今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之间的相对运动速率已逐渐减小趋于停止,未来二者可能会以一个整体继续向北运动。 相似文献
150.
青海德尔尼硫化物矿床成因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青海德尔尼硫化物矿床的产出部位,成矿环境,矿石矿物的组合,主要化学元素的成份及同位素测试数据等分析研究,认为该矿床具有裂谷成矿机制的特征,成因类型应属裂谷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