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2篇 |
免费 | 424篇 |
国内免费 | 7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7篇 |
大气科学 | 101篇 |
地球物理 | 196篇 |
地质学 | 1886篇 |
海洋学 | 841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141篇 |
自然地理 | 3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38篇 |
2022年 | 153篇 |
2021年 | 139篇 |
2020年 | 134篇 |
2019年 | 124篇 |
2018年 | 105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166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57篇 |
2011年 | 141篇 |
2010年 | 144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152篇 |
2007年 | 122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90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79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85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75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1947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南秧田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W-Sn矿集区,地处扬子地块和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地质背景复杂并遭受了多期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事件,其成矿时代和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矽卡岩型和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开展了年代学、原位微量元素、Sr同位素研究,分析了两类白钨矿年龄、成因以及物质来源的差异。结果表明,长石-石英脉内与白钨矿共生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51.0±1.3Ma,明显晚于矽卡岩矿体年龄,属于后期成矿事件。矽卡岩型白钨矿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强烈亏损,Eu呈明显负异常(δEu=0.46),∑REE平均含量为65.60μg/g,Mo平均含量为240.16μg/g,Sr平均含量为883.43μg/g;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稀土呈Eu正异常(δEu=2.8)的平坦型,∑REE平均含量为194.40μg/g,Mo平均含量为16.01μg/g,Sr平均含量为129.26μg/g。以上两者微量、稀土元素含量的差别显示它们具有性质明显不同的流体来源,Eu异常指示矽卡岩型白钨矿形成于氧逸度较高的环境,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形成于还原性环境。矽卡岩白钨矿~(87)Sr/~(86)Sr值相对较低,并且比较均一,介于0.71319~0.71491之间,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87)Sr/~(86)Sr值较高且变化范围大,介于0.71537~0.72803之间,平均0.72079,呈现出变质流体特征。两种不同类型白钨矿Sr同位素都具有二元混合的特征,显示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对矽卡岩型白钨矿有叠加改造作用,成矿流体与围岩的强烈交代作用是白钨矿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2.
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C/N、δ13C、δ15N解析了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发现湾内有机质主要存在海洋、河口浮游植物以及陆地有机质3种来源。通过C/N、δ13C定量示踪,发现海洋浮游植物是湾内沉积物有机质的最主要来源,相对含量在41.6%—58.5%之间。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陆源有机质相对含量波动较大,分别在3.8%—43.8%、0—53.5%之间。海洋浮游植物有机质在整个海湾都表现出较高含量。近岸河口附近海域往往表现出高含量的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特征,陆源有机质含量较高区域大都集中在黄河口周围海域,高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以及高陆源有机质特征在黄河口周围海域均有出现。 相似文献
103.
强潮河口围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针对强潮河口边界地形复杂、岛屿众多、悬沙分布在口门以上、河段存在高含沙量浑浊带以及底沙级配分布宽的特点,给出了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非均匀悬沙、底沙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动边界处理技术,对计算中经常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计算的18个潮位站潮位过程与原型吻合良好,8个断面的46条垂线同步流速、流向过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连通域复杂边界条件下非均匀不平衡悬沙与底沙的长时期的底床变形模拟问题。以瓯江口温州浅滩围海工程为例,应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强潮河口围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问题,包括该工程引起的潮量变化、各水道流速变化及长时期的底床变形。 相似文献
104.
105.
我国浅部煤炭资源已逐渐枯竭,在煤炭进入深部开采的条件下,来自煤层底板高承压灰岩水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深入理解矿区含水层中水化学组成控制机制是针对性地开展水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科学前提。为了查明安徽钱营孜煤矿深部地下水中常规离子的定性与定量来源,通过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包括相关性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离子比值法和Unmix模型对22个灰岩水中常规离子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呈中至弱碱性,溶解性总固体(TDS)变化范围为1 945~5 292 mg/L,阳离子平均质量浓度由大到小排序为:Na+ (718 mg/L)、Ca2+ (270 mg/L)、Mg2+ (153 mg/L),阴离子平均质量浓度由大到小排序为:SO4 2? (2 305 mg/L)、HCO3 ? (239 mg/L)、Cl? (186 mg/L),95%样品的水化学类型为SO4-Na型。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离子比值分析表明,含水层中水化学组成控制因素主要为硫酸盐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源1)以及盐岩的溶解和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源2)。Unmix模型显示源1和源2对地下水中常规离子浓度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6%和44%,其中,源1对Ca2+、Mg2+、Na+和SO4 2?浓度贡献率依次为73%、68%、63%和73%,源2对Cl?和HCO3 ?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75%和66%。研究成果可为相似条件煤矿突水水源的精准识别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6.
新疆小热泉子铜(锌)矿床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小热泉子矿床是我国最近发现的一个中型富铜(锌)矿床,其矿床成因为众多的矿床学家所关注.本文对该矿床中不同类型矿石、矿物的S、O、H、Si及稀有(惰性)气体He、Ar同位素特征作了较祥细的论述,同时用K-Ar法对硫化物的年龄测定进行了初步尝试.该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为+1.5‰~+11.1‰,平均为6.15‰(46);3He/4He(初始)值为5×10-8~2.17×10-6,平均为0.64×10-6(6),40Ar/36Ar值为305.27~439.81,平均为353.57(6);容矿岩中石英的δ18O值为+7.5‰~+11.7‰,平均为9.23‰(8),δ30Si值为0~-0.8‰,平均为-0.3‰(8);δD值为-66‰~-121‰,平均为-97‰(3).硫化物的K-Ar法年龄主要为339.1Ma、230.2Ma及98.4Ma,这些数据均显示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的特征,矿床的形成具同生及多次成矿作用的特点.上述资料为该矿床的成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同位素信息. 相似文献
107.
鹅掌河泥石流对四川邛海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沉积作用在湖泊的演化和消亡过程中至关重要,洪水泥石流的淤积作用对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构造断陷湖泊是一个普遍的环境问题.通过调查鹅掌河泥石流发育背景,人类的活动对泥沙进入邛海的影响和对比1988年与2003 年邛海水下地形图得出:在近30年的时间内,鹅掌河洪水和泥石流改沿固定河堤流入邛海,在湖底形成浊流,将更大量泥沙带到湖中.浊流在鹅掌河河口的水下扇陡坡上形成一水下冲沟,在湖底沉积区形成一条长2 km的水下堤.计算发现, 鹅掌河泥石流带入邛海的泥沙远大于一般土壤侵蚀产沙量,其中以1996,1997和1998三年泥石流输入的泥沙量最多.鹅掌河洪水和泥石流对邛海的影响以及水下地形、湖泊基本特征和湖泊环境的变化,应引起人们对邛海保护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8.
主要研究水流紊动对泥沙絮凝的影响。认为水处理方面的絮凝动力学理论可用于研究泥沙絮凝问题。根据试验实测资料及国外有关试验结果研究表明,在紊动状态下,泥沙絮凝存在两个阶段,每个阶段中紊动对泥沙絮凝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矿床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并与矿区岩浆岩脉和围岩地层中的岩石铅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借以示踪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矿石铅与矿区岩石铅(灰岩和脉岩)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较相近和较窄的变化范围,暗示铅可能属同一铅源。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及不同成因类型矿石铅的Δγ-Δβ成因分类图解中,显示出造山带铅、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岩浆作用铅特征,说明铅不是单一来源的正常铅,而是混合型多来源的异常铅。成矿物质是多来源的,赋矿地层和岩浆岩共同提供了铅源及成矿物质,但以岩浆为主,地层为辅,地幔铅参与了成矿。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