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25篇 |
免费 | 2744篇 |
国内免费 | 11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2篇 |
大气科学 | 925篇 |
地球物理 | 3636篇 |
地质学 | 3193篇 |
海洋学 | 1250篇 |
天文学 | 84篇 |
综合类 | 323篇 |
自然地理 | 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3篇 |
2023年 | 256篇 |
2022年 | 303篇 |
2021年 | 331篇 |
2020年 | 286篇 |
2019年 | 309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218篇 |
2016年 | 237篇 |
2015年 | 297篇 |
2014年 | 382篇 |
2013年 | 340篇 |
2012年 | 386篇 |
2011年 | 379篇 |
2010年 | 383篇 |
2009年 | 403篇 |
2008年 | 373篇 |
2007年 | 329篇 |
2006年 | 324篇 |
2005年 | 262篇 |
2004年 | 261篇 |
2003年 | 227篇 |
2002年 | 248篇 |
2001年 | 251篇 |
2000年 | 224篇 |
1999年 | 204篇 |
1998年 | 208篇 |
1997年 | 214篇 |
1996年 | 207篇 |
1995年 | 212篇 |
1994年 | 199篇 |
1993年 | 199篇 |
1992年 | 163篇 |
1991年 | 162篇 |
1990年 | 145篇 |
1989年 | 98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9篇 |
1978年 | 13篇 |
1976年 | 18篇 |
1975年 | 17篇 |
1974年 | 15篇 |
1965年 | 2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51.
煤田地震勘探重点正在由构造勘探向岩性勘探过渡。勘探目的是确定煤系地层的构造形态,查明落差大于10m的小断层,时间剖面上要反映落差大于5m的断点。在详查和精查阶段要研究煤层冲刷、尖灭、缺失、分叉的范围及边界,研究划分厚煤层 相似文献
152.
153.
154.
赣南营前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赣南营前岩体由早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在前者中普遍发育暗色基性包体。SHRIMP锆石U-Pb测年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172.2±3.1Ma,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为168±3Ma,包体为167.6±3.3Ma。所有的岩石均为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显示LREE富集,HREE亏损,Eu负异常并不明显的特征,Nb-Ta负异常显示壳源物质的特征。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早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暗色包体的(87Sr/86Sr)i和εNd(t)值分别为0.70885~0.70965、0.71058~1.46393、0.70788~0.70923和-6.38~-5.31、-6.51~-5.17、-5.47~-4.31;锆石εHf(t)值分别为-12.4~-5.7、-9.2~-4.2、-9.4~+0.1。结合岩相学、地球化学研究,初步认为营前岩体的两期花岗质岩石源于地壳重熔,地幔底侵导致地壳熔融形成营前岩体,基性岩浆加入到未冷却的酸性岩浆中形成了目前所见到的暗色包体。结合区域上的研究资料,认为中侏罗世期间,沿"十杭"断裂带及与其相平行的一些深断裂发生了板块的撕裂,这些缝合带是岩石圈相对薄弱的地带,有利于幔源物质底侵上升以及壳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5.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沉降,指示了一个构造相对平静的阶段;中侏罗世早期前渊凹陷迁移至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山前,前渊沉积从晚三叠世的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广泛的湖泊相沉积预示了前陆盆地的欠充填状态;中侏罗世中晚期,川西盆地沉降中心又迁移到大巴山山前,相应的挠曲变形又从近东西向转化为北西向,构成了大巴山的前渊凹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沉降中心再次回到米仓山山前,巨厚的前渊凹陷沉积指示了米仓山冲断带的主要活动时期;白垩纪末—古近纪的前渊凹陷则跃迁至雅安—名山地区。川西前陆盆地的同造山沉降中心以四川盆地中心为核心在西部和北部呈弧形迁移,沉积序列不断更替和叠加。中生界各构造层底界构造图显示现今的构造低部位位于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均有东西走向的等值线分布,而川西南地区等值线走向则为北东-南西向。因此分析认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可能控制了川西盆地现今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川西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挤压结构,而晚期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则主要体现在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地层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6.
本文通过年代学资料和其它地质依据建立了冀西北及邻区麻粒岩地体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早期的基性火山喷发事件发生在2868—2932Ma期间,形成本区的早期地壳。在2761Ma左右发生了大规模的TTG岩浆侵位事件,在2650Ma时发生了基性岩浆侵位,使地壳加厚。在2561—2503Ma期间,花岗闪长质岩浆在本区广泛侵入,使地壳进一步加厚。2477—2461Ma期间,紫苏花岗岩以岩株形式侵入,同时发生区域麻粒岩相变质,早期地壳受到改造。大约在2300Ma时发生第二阶段的麻粒岩相变质。此后,在2144—2087Ma期间红色花岗岩侵位,形成花岗岩带。 相似文献
157.
ODP204航次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有利储层——浊积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岩性在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中的作用, 利用岩矿鉴定、扫描电镜和能谱法对ODP204航次的 4个站位 10个钻孔共计 11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 发现沉积物中矿物成分基本相近, 以粘土矿物为主, 含少量以石英为主的陆源碎屑。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硅藻和有孔虫等微体化石, 可形成硅藻粘土—硅藻土、有孔虫硅藻土或凝灰质硅质生物粘土。石英碎屑大多呈棱角状, 粒径小、含量少, 同时, 样品中可见透镜体、团块或旋涡状层状结构以及杂乱堆积的斑杂构造。上述特征表明沉积物为含有大量深海或半深海的浊流沉积物或其夹层。由于钻井岩心中有相当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分布在上述沉积物中, 推断这些浊流沉积物很可能是ODP204航次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58.
利用Flow-3D建立三维数值波浪水槽,模拟波浪在不对称台阶地形上的传播。系统研究规则波作用下墩柱周围水流的流动特性,分析墩柱周围的瞬时速度场、涡量场以及KC值变化,不同相位时墩柱前、后水平流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波浪在台阶地形传播的过程中,墩柱迎水面的涡动结构不够明显;高涡量呈对称状聚集在墩柱的背水面,并形成一对旋转方向相反的涡结构;周期对KC值的影响比波高的影响要明显;墩柱迎水面水平方向流速变化较大,侧面水平流速变化最为剧烈,背面由于受到墩柱的掩护作用水平方向流速变化不大,在墩柱的正面和侧面竖向环流明显。 相似文献
159.
帕米尔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的两个突出支点之一,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最强烈、强震频发的地区之一,也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地区之一。晚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北部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形成了一陆内深俯冲带和地震带,但对这一变形过程及方式至今未能很好的限定。沿76°E附近横跨帕米尔—天山的最新GPS测量 相似文献
160.
<正>青藏高原东缘位于松潘—甘孜褶皱带、华南地块、羌塘地块、印支地块和西缅甸弧等多个构造块体交界地带,此处地质组成复杂,构造运动强烈。众多学者使用各种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对此处的地质演化过程、构造机制等问题仍存在众多争议。自2011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在该区域实施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计划,布设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