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101篇 |
免费 | 7839篇 |
国内免费 | 17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62篇 |
大气科学 | 885篇 |
地球物理 | 24487篇 |
地质学 | 7335篇 |
海洋学 | 1561篇 |
天文学 | 105篇 |
综合类 | 1469篇 |
自然地理 | 6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1篇 |
2023年 | 954篇 |
2022年 | 1141篇 |
2021年 | 1234篇 |
2020年 | 1071篇 |
2019年 | 1037篇 |
2018年 | 700篇 |
2017年 | 690篇 |
2016年 | 633篇 |
2015年 | 909篇 |
2014年 | 1260篇 |
2013年 | 1245篇 |
2012年 | 1478篇 |
2011年 | 1355篇 |
2010年 | 1318篇 |
2009年 | 1476篇 |
2008年 | 1461篇 |
2007年 | 1116篇 |
2006年 | 1189篇 |
2005年 | 1114篇 |
2004年 | 1051篇 |
2003年 | 959篇 |
2002年 | 1028篇 |
2001年 | 1005篇 |
2000年 | 957篇 |
1999年 | 933篇 |
1998年 | 900篇 |
1997年 | 944篇 |
1996年 | 1000篇 |
1995年 | 1033篇 |
1994年 | 933篇 |
1993年 | 975篇 |
1992年 | 989篇 |
1991年 | 858篇 |
1990年 | 766篇 |
1989年 | 545篇 |
1988年 | 77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52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43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50篇 |
1981年 | 41篇 |
1980年 | 38篇 |
1979年 | 43篇 |
1978年 | 31篇 |
1976年 | 33篇 |
1974年 | 30篇 |
1954年 | 2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表层地质对地震波传播影响的研究近年来十分引人注目。本文综述了国外一维及二,三维模型用于分析实际场地地震动增幅的新成果,并对该问题的研究作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介绍了多震相的层析成像的思路和算法,通过穿透和反射走时可以同时作出2维和3维慢度(速度的倒数)重建。我们分析了在穿透和反射数据中确定速度和深度的不确定性,并认识到深度扰动对反射走时异常比慢度扰动更敏感。由不同波类型所提供的对速度和深度的约束,这个算法实际上减少了在一般反射层析成像在速度和深度之间的不确定性,并且也避免了在穿透层析成像中的不确定问题。线性化反演是通过从反射界面深度由分离速度参数进 相似文献
85.
使用称为共克里格法的地质统计技术,首先在数值模拟的储集层模型上估算了孔隙度的区域分布,然后在加拿大阿尔波搭的储油河床砂岩上做了同样的工作,共克里格方法一致地将三维反射地震数据和井测量的孔隙度结合在一起提供了孔隙度参数的误差合格的线性均方估计,与传统的地震求孔隙度成图技术(该技术把数据认为是空间上独立的观察)相反,地质统计逼近法应用空间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来模拟储集层特性的横向变化,在所模拟的模型中,共克里格法的经验均方根孔隙度误差比在储集层里由地震导出的传播时间上领带于孔隙度的最小平方回归的预测误差要小50%,在阿尔波塔储集层中,各个井处交叉证实研究表明,共克里格法在均方意义下比标准的回归法(即仅解释孔隙度和地震上获得的阻抗之间的局部相关性)精确20%以上,共克里格法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利用了区域上间接与孔关度有关的密集的地震测量,结果在与据内插井数据获得的估计相比较时,这种技术大大地改进了控制井稀疏的区域上孔隙度的空间描述。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1985年作者曾完成“鲜水河地震带和松潘、龙门山地震带未来半年内是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模式识别”的研究。本文首先使用当时选定的九个原始特征、示性特征判别阈值和投票阈值,将模式识别方法用于近几年对这两个地震带的预报实践表明,按识别结果作出的预报是正确的。本文在原来基础上又增添一个新的原始特征——“断层面总面积∑E(2/3)”,重新求证最佳判别阈值和投票阈值,最后得到了更加稳定的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90.
本文着重研究了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垄岗地貌,并命名为构造堤。通过对构造堤的成生机制、组合形式、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提出构造堤是断裂粘滑运动、大震震中区的特征性产物。它不仅可以作为判定断层活动性质、活动方式和古地震极震区的标志,还可以利用它定性地估算大震复发周期。通过初步研究,作者认为,则木河断裂以粘滑破裂为主,大震复发周期北段较短,而南段较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