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34篇 |
免费 | 1761篇 |
国内免费 | 155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7篇 |
大气科学 | 150篇 |
地球物理 | 1446篇 |
地质学 | 7442篇 |
海洋学 | 698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529篇 |
自然地理 | 7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4篇 |
2023年 | 385篇 |
2022年 | 446篇 |
2021年 | 488篇 |
2020年 | 348篇 |
2019年 | 402篇 |
2018年 | 294篇 |
2017年 | 331篇 |
2016年 | 361篇 |
2015年 | 431篇 |
2014年 | 570篇 |
2013年 | 509篇 |
2012年 | 574篇 |
2011年 | 553篇 |
2010年 | 443篇 |
2009年 | 449篇 |
2008年 | 469篇 |
2007年 | 372篇 |
2006年 | 339篇 |
2005年 | 299篇 |
2004年 | 272篇 |
2003年 | 282篇 |
2002年 | 266篇 |
2001年 | 251篇 |
2000年 | 241篇 |
1999年 | 245篇 |
1998年 | 183篇 |
1997年 | 211篇 |
1996年 | 173篇 |
1995年 | 152篇 |
1994年 | 176篇 |
1993年 | 126篇 |
1992年 | 139篇 |
1991年 | 110篇 |
1990年 | 98篇 |
1989年 | 81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3篇 |
1964年 | 10篇 |
1954年 | 3篇 |
1943年 | 2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在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目前的油气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而中生界的分布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前人研究表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的中生界遭到后期不同程度的构造抬升和剥蚀,总体表现为残留盆地的分布特征;而东部坳陷带的中生界缺乏钻井直接揭示,受制于中深层地震的资料品质,识别难度较大。本文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钻遇中生界的井震标定出发,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中生界地震相分类和识别,划分了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构造层序格架,梳理了中生界残留盆地的结构和平面分布特征,并结合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具有不可忽视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2.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是主要探目的层段,也是盆地周边地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依据地震地层学方法和理论,结合钻井与测井资料,将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划分成7个地震层序边界,分别为SB1—SB7,与之对应6个最大湖泛面,分别为MFS1—MFS6,并对层序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总结。利用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反射波终止类型,在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与四段内共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前积、丘状、透镜状及发散状地震反射特征等5种地震相,并对18条二维地震测线进行了剖面地震相的综合解释,编制了须二段与四段的地震相平面分布图。通过地震相与沉积相的转换,分别划分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湖泊等沉积体系,编制了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与四段沉积相平面图,对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构造格局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3.
对渤海湾西岸CH114 孔岩心全新世沉积硅藻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硅藻17 属28 种。与沉积岩石学、年代学(AMS
14C)研究相结合,将该孔自下而上划分为6 个硅藻组合带,显示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经历了从陆到海的演化过程:全新世初期
为陆相(组合1带下部) 至受海水影响的盐沼低地环境(组合1带上部);6 646~4 280 cal BP 年间为受风暴强力事件影响的
浅海环境(组合2带);4 280 年以来为水深不断变浅的浅海环境(组合3-6 带)。CH114 孔沉积速率的阶段性变化与河流供
给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6~2.6 ka cal BP和0.4ka cal BP 以来两个时段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分别与黄河三角洲超级叶瓣5 的
形成和海河独立入海相对应。由硅藻记录的海洋影响的波动变化与全新世气候变化对比显示:研究区海洋影响的增强与气候
变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CH114孔全新世以来陆海环境的演化,总体上是对气候与海面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84.
85.
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对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 鳃粘液粘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间接ELISA法(最低检测值约104cfu)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不同培养阶段、抗体处理、营养饥饿等对河流弧菌粘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TSB培养的菌体的粘附作用极显著强于TSA培养的菌体的粘附作用(P<0.01);河流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粘液,粘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粘附动力学:y=0.1782ln(x)1.6923(R2=0.9810);不同生长阶段河流弧菌的粘附能力不同,在培养初期阶段细菌的粘附量先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在培养24h后粘附量达到最大,而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粘附量急剧下降;抗体处理后河流弧菌的粘附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营养饥饿菌体的粘附量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海水中的河流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鳃粘液,其粘附作用受细菌培养条件、营养状况等自身因素的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河流弧菌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86.
大陆岛入海沉积物通量(Qs)信息对于精确解译大陆架沉积记录的研究是个重要补充。针对如何估算大陆岛Qs的科学问题,本文以中国东南部海域的8 227个大陆岛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邻近大陆中小型河流Qs的经验公式计算大陆岛Qs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实施时需设置两个假定,即大陆岛的Qs法则遵循邻近大陆中小河流的Qs法则和可将1个大陆岛当作1个河流流域计算其Qs。结果表明:(1)经验公式计算的大陆岛Qs为其最小估计值;如考虑大陆岛流域的具体情况,实际的Qs值会稍微增加,但其增幅不超过n0.13(n为流域数量);(2)经验公式能获取大陆岛Qs的大致数量级信息;大陆岛的总面积为4 418.49 km2,对应Qs的数量级为106 t/a,与邻近大陆中型河流入海通量的数量级相当;(3)在大河河口湾充填阶段完成以前,大陆岛沉积物是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主要物源之一。因此,大陆岛入海沉积物会对大陆架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7.
辽西凸起南端X构造中生界为裂缝型火成岩潜山,裂缝发育极不均匀,同时,中生界油气藏地质响应特征与上部常规储层油气藏特征明显不同;钻井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工程因素对综合录井资料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这加大了录井综合解释以及储层有效性识别评价难度。通过对录井资料质量甄别筛选,优选出真实反映地层流体的指示参数,并结合录井工程参数建立了潜山储层录井评价标准,对储层流体进行准确解释评价。对比取样及测试结果发现,本构造的录井综合解释标准及解释方法极大提高了中生界火成岩储层流体解释评价的符合率;为围区火成岩储层流体解释评价及复杂井况下的录井油气层综合解释提供全新的解释思路,指导了X构造高产轻质油田的发现,实现了辽西凸起X构造油气勘探的突破,对渤海湾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
89.
90.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花港组储层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基于大量岩心物性、粒度、薄片、压汞等资料,对N气田目的层储层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精细评价。结果表明:N气田花港组储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矿物成分构成稳定,以石英为主,黏土含量低,岩性较纯;随着埋藏变深,孔隙变差,粒间孔减少,溶蚀孔增加,孔喉半径减小,连通性变差;局部发育砂砾岩,且渗透率大于细砂岩一个数量级以上,可作为甜点储层开发。基于实验和试油资料统计结果,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花港组储层的综合分类评价标准,包含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和地质特征4类储层重要参数,分类结果特征鲜明,分类依据科学可靠,为该区域低孔、低渗储层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