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31篇 |
免费 | 638篇 |
国内免费 | 11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56篇 |
大气科学 | 56篇 |
地球物理 | 727篇 |
地质学 | 3098篇 |
海洋学 | 362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237篇 |
自然地理 | 1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14篇 |
2022年 | 149篇 |
2021年 | 169篇 |
2020年 | 142篇 |
2019年 | 187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43篇 |
2015年 | 191篇 |
2014年 | 266篇 |
2013年 | 205篇 |
2012年 | 273篇 |
2011年 | 229篇 |
2010年 | 221篇 |
2009年 | 212篇 |
2008年 | 237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219篇 |
2005年 | 233篇 |
2004年 | 211篇 |
2003年 | 173篇 |
2002年 | 181篇 |
2001年 | 177篇 |
2000年 | 141篇 |
1999年 | 103篇 |
1998年 | 108篇 |
1997年 | 87篇 |
1996年 | 107篇 |
1995年 | 99篇 |
1994年 | 97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86篇 |
1991年 | 107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6篇 |
197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新构造”是1948年由前苏联地质学家奥布鲁契夫(B.A.Обручев)首次引入到地质学与地貌学中,本意指“新近纪以来各类地壳运动所形成的构造及其在现今地表的各种表现”。在1984年由英国地质学家汉考克(P.L.Hancock)和威廉姆斯(G.D.Williams)共同召集的“新构造国际会议”上,进一步将其明确为“现今构造应力场及构造地貌格局形成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由于新构造运动和现今正在进行的板块运动、断裂活动、褶皱变形、地块升降及拱曲掀斜、地震与火山等地质过程,以及伴生的地面沉降、崩塌滑坡灾害、海平面变化、河口变迁、地热与温泉、地下水活动、热液成矿、油气运移与赋存等资源环境效应密切相关,它不仅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灾害防御和地震预测等众多领域。 相似文献
142.
地面沉降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评价和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本文引入实测沉降数学模型中的双曲线型沉降模型、指数型沉降模型和成长曲线型沉降模型,结合钻孔全断面分布式精细化监测系统获取地表以下不同层位连续的变形情况,建立了基于分布式光纤监测地层变形数据的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可精细化实现地面沉降潜力评价。以天津市滨海新区G06光纤监测钻孔结果为例,对比了3种沉降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天津滨海地区地面沉降曲线呈现非线性衰减特征,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累计沉降量已达52.4 mm,预计极限沉降量约为92.6 mm,仍有约43.4%的沉降潜力,沉降空间较大,并预计将于2050年进入沉降稳定阶段。该地区3.4~18.4 m的黏土质粉砂和粉细砂层当前沉降量较大,是目前地面沉降的主要层位,即“优势层”;18.4~38.4 m的粉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层虽当前沉降量较小但其剩余沉降量较大且沉降持续时间较长,需长期重点关注其沉降变形情况,是后期监测的“优先层”。 相似文献
143.
差异沉降是造成路面破坏、影响行车速度和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加筋土技术作为经济性良好的治理措施被广泛应用。为研究预应力加筋土垫层在差异沉降下的变形规律和沉降控制性能,设计了加筋土垫层和预应力加筋土垫层差异沉降对比模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揭示了预应力加筋土垫层对差异沉降控制的有益效果。试验发现:①预应力加筋垫层可以有效地降低差异沉降。②预应力加筋垫层有利于调节软硬路基交界面附近的“断崖式”差异沉降。③预应力加筋垫层对能量的耗散和传递能力更好。④附加应力从垫层传递到路基顶部时发生应力叠加,在该处呈现增大突变趋势。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预应力加筋土结构在差异沉降频发路段的工程应用和控制性能研究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4.
针对沉降数据序列的特征,研究了多项式回归方法、小波降噪方法、频谱分析法在沉降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多项式回归残差和小波降噪残差统计指标对比表明:在趋势项分离过程中,小波降噪方法优于多项式回归方法.小波降噪的残差频谱分析结果表明了沉降数据序列在2个月和4个月的周期性信息. 相似文献
145.
14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环境持久性和半挥发性, 可以在区域及全球范围内传输和分布。森林植被和林下土壤富含有机质, 森林生态系统因此成为POPs主要的储存库之一。植被叶片可快速吸附大气POPs, 并通过叶片凋落、雨水冲刷和干沉降等过程加强或加速大气POPs 向地面的沉降, 并使森林土壤成为POPs 的“汇”, 从而形成所谓的“森林过滤效应”, 进而影响POPs 在全球的分布。进入森林的POPs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将经历一系列的环境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森林过滤效应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综述了叶片对大气POPs 的吸附、叶片凋落和干湿沉降、POPs 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损失等3 个主要环境过程的研究进展, 报道了松针、树皮和苔藓作为被动采样器反映的森林POPs空间分布趋势。最后, 提出了森林POPs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并指出未来中国森林POPs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47.
对济南地区基坑降水引起既有地基沉降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工程经验,对基坑降水引起的周边既有建筑地基沉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针对采用分层总和法估算降水引起地基沉降公式中,对应附加应力段的压缩系数取值不准问题,提出了采用基于地层应力历史的降水引起周边地基沉降的估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降水引起地基沉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8.
在现行规范中,由于桩基沉降估算模式的不同,压缩层厚度的确定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对由不同估算模式确定的压缩层厚度及沉降估算结果进行探讨与分析,认为对于工程场地地质资料掌握较为翔实的情况下,压缩层厚度可采用变形比法确定,否则,宜根据应力比法确定。 相似文献
149.
Thrusting of the North Lhasa Block in the Tibetan Plateau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Wu Zhenhan Hu Daogong Ye Peisheng Zhao Xun Liu Qisheng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4,78(1):246-259
A huge thrust system, the North Lhasa Thrust (NLT), was discovered in the northern Lhasa block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geological mapping of the Damxung region and its vicinity, the Deqen-Lunpola traverse and the Amdo-Bam Co profile. The NLT consists of the Dongqiao-Lunpola thrust (DLT), the west Namco thrust (WNT) and the south Damxung thrust (SDT) and ductile shear zones, ophiolite slices and folds extending in a WNW direction. Major thrust faults of the NLT seem to merge into a single deep-seated detachment of the upper-crust and totally displaced southward as far as 100-120 km. Chronological analyses with 39Ar-40Ar of plagioclase and hornblende, Rb-Sr isochron of minerals and fission-tracks of apatite from mylonite within the WNT yield ages of 174-173 Ma, 109 Ma and 44 Ma, showing 3 periods of thrusting in the north Lhasa block caused by subduction of the Tethys oceanic plate and the India-Eur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0.
天然黄土动残余应变研究主要依赖室内动三轴试验,如何将有限室内试验数据合理地应用于场地动力沉降的定量评价,是岩土地震工程领域中研究涉足尚少的重要科学问题。应用概率统计与蒙特卡洛模拟等非确定性分析方法,借助综合考虑固结应力、结构强度、空间体积特性和地震动荷载等动残余应变关键影响参量的估算模型,提出有效弱化土体物性参量不确定性(离散性与随机性)的场地动力沉降概率性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应用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得出的场地动力沉降的概率分布特征,能够反映天然黄土动残余应变的基本认知特点,对明晰地震作用下天然黄土场地精细动力沉降特性以及据此采用适当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具有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