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8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444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104篇
海洋学   370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21.
322.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孢粉相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环境控制烃源岩发育理论为指导,应用孢粉相分析方法,以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和栖霞组烃源岩层段为研究对象,对典型钻井剖面的孢粉及沉积有机屑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沉积有机屑的丰度特征和组分类型,探讨三套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初步评价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孢粉相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高成熟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形成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栖霞组为缺氧远陆架沉积环境,以无定形有机质为主,水体分层缺氧,是烃源岩形成的有利环境;大隆组为缺氧和少氧的陆架环境,也较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生烃潜力较栖霞组差;龙潭组煤质型有机质较为丰富,为充氧的陆架区,以陆源输入为主,沉积区水体较浅,含氧量高,不利于富氢烃源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323.
随着铀矿床尤其是砂岩型铀矿勘探和开发的迅速发展,砂岩型铀矿沉积学的概念应运而生。铀矿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铀的成矿作用、形成环境、含铀岩(层)系特征,以及沉积作用控制下铀的富集机理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综合了铀矿地质学、盆地分析等学科的内容,具有较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砂岩型铀矿沉积学是铀矿沉积学最典型的代表,它以盆地分析、砂岩型铀矿地质学为重要理论平台,结合沉积学技术方法,具体研究砂岩型铀矿形成的物质来源、成岩作用与铀的预富集、沉积物的结构构造与渗透性、沉积体系与含铀岩系分析、流体作用与后期改造、层序地层与铀的空间分布、铀富集因素与沉积和古气候环境,沉积作用因素与砂岩型铀矿预测,以及管理信息化的三维可视化建模等。以新疆伊犁盆地、吐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等地区代表性砂岩铀矿为实例,从铀矿聚集与沉积物形成—演化过程、沉积物特征及沉积体系分析与铀矿聚集、层序地层学与铀聚集作用等方面分析了铀矿沉积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认识。同时对铀矿沉积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砂岩铀矿“大规模成矿作用”和铀的“超常富集”关键地质环境、含铀岩系沉积与铀的空间分布、多种高新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将是铀矿沉积学未来研究和发展的重点。由于铀矿沉积学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其涉及沉积学学科的方方面面,因此有理由相信,铀矿沉积学未来可能作为沉积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将得到更好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324.
侏罗纪是大别造山带与周缘盆地盆山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分布在大别造山带周缘的侏罗纪地层为大别山的造山过程以及深俯冲岩石的折返、剥蚀提供了很好的约束。本文选取大别造山带东南缘安庆月山地区侏罗系磨山组为研究对象,对磨山组碎屑岩进行了详细的粒度分析、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和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碎屑岩岩石、沉积特征和粒度分析都指示早侏罗世磨山组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结合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指示磨山组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南侧的华南板块,大别造山带宿松杂岩可能为其提供了少量物源,但碎屑物源中未见石榴子石和典型的三叠纪变质锆石,说明此时大别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可能仍未折返至地表。  相似文献   
325.
《地学前缘》2017,(5):245-264
硅质岩成因涉及硅质来源、沉积环境、形成方式以及成岩阶段等问题,直接的岩石学证据在解决硅质岩成因类型中往往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底部硅质岩段岩石组合类型复杂多样,沉积现象丰富,其成因至今无法达成一致。为了揭示该套硅质岩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笔者对3条野外剖面(库勒、肖尔布拉克西沟西、于提希)进行了详细的测量、描述,并系统观察该套薄层状硅质岩在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结构特征。综合前人研究,同时结合玉尔吐斯组硅质岩中非硅质成分(残余矿物、伴生矿物、填隙物以及混入物成分)、结构组分特点,笔者分别提出了中观尺度下(露头)"颜色-构造-成分"综合分类方案以及显微镜尺度下"成分-结构组分-成因"综合分类方案,并在宏观尺度下将硅质岩段分为5段,中观尺度下分为6种岩石类型,显微镜尺度下分为7种岩石类型。早寒武世早期,南天山洋初始裂陷,位于其南部的阿克苏地区遭遇大规模海侵,同时由于海底扩张作用,热液活动频繁,为微生物繁盛奠定了物质、温度和空间基础。富硅质网状脉和上覆薄层状硅质岩的垂向叠置关系表明硅质岩在台内裂洼槽带至内-外缓坡带由幕式低-中温、富硅-磷-钡-钒的海底热液系统以硅质充填下伏网状裂缝、大范围的喷流沉积以及交代原始沉积物等方式形成。笔者认为该套薄层状硅质岩的形成并非由一种成因主导,而是多种成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微生物群落的聚磷作用以及对(成岩)重晶石形成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在硅质岩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6.
通过对钻井岩心的观察和遗迹化石的鉴定,在东濮凹陷古近纪沙河街组沙三段发现遗迹化石10属15种,包括:Skolithos vertivalis,Skolithos linearis,Skolithos isp.,Palaeophycus tubularis,Palaeophycus isp.,Planolites montanus,Planolites beverlegensis,Planolites isp.,Mermoides isp.,Taenidium isp.,Teichichnus isp.,Helminthoidichnites tenuis,Helminthopsis isp.,Beaconites isp.和Thalassinoides isp.。根据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特征,研究区沙三段主要发育正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并划分了反映不同沉积环境和水体深度的2种遗迹组合,分别为Palaeophycus-Planolites遗迹组合和Planolites-Helminthoidichnites遗迹组合。  相似文献   
327.
为明确大民屯凹陷安福屯地区沈352井沙四下亚段细粒沉积岩的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利用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岩石中w(V)/w(V+Ni)判断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根据w(Sr)/w(Ba)、w(V/)w(Ni)、w(Mg)/w(Ca)判断沉积环境中盐度的变化,根据w(Zr)/w(Al)及w(Al2O3)、w(K2O)、w(TiO2)、w(P2O5)、w(V)判断水体深度的变化,根据w(Sr)/w(Cu)、c(为几种元素的比值)判断沉积环境的古气候变化,分析研究区沉积环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处于陆相沉积环境的沈352井沙四下亚段由深到浅分为三部分,即在3 280~3 352m处为还原—弱还原环境,盐度为半咸水—咸水,水体较深,属于半潮湿—半干燥气候;在3 248~3 280m处为弱还原环境,盐度为咸水,水体较浅,属于干热气候;在3 169~3 248m处为还原环境,盐度为咸水—半咸水,水体较深,属于温湿气候;其中粒屑发育段(3 328~3 333m)较为特殊,为氧化环境,盐度为微咸水,水体较浅,属于干热气候。该研究对分析研究区细粒沉积岩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及勘探潜力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28.
殷勇  张宁 《古地理学报》2010,12(5):618-628
利用首次在江苏大丰港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获取的钻孔沉积物,通过沉积相分析和浅地层剖面解 译,结合同位素测年,对西洋长周期演变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共识别出7种沉积相,即:潮道底部滞 留相、潮间-潮下相、贝壳层、湖相、泛滥平原相、滨海湖沼相及滨海沙坝相。西洋潮流通道长周期演化显 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滨海沙坝→滨海湖沼→泛滥平原→滨岸 湖→潮流沙脊→潮道充填→潮道 侵蚀一系列复杂的沉积环境演变。进入全新世,随着海侵的加剧,潮流作用逐渐增强并改造下伏沉积物形成潮 流沙脊。晚全新世期间,中全新世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体系面临调整,西洋潮流通道在此期间通过沙脊蚀低形 成。公元1128-1855年黄河夺淮,带来大量泥沙,充填了西洋潮流通道。随着黄河北归、沙源被切断,潮道底 部遭受强烈冲刷和侵蚀,遂成为强潮水道。  相似文献   
329.
柴达木盆地马海钾盐矿床沉积环境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海钾矿床是柴达木盆地内重要的盐类矿床之一。从盐类矿床沉积物的物相分析入手,着重揭示该成盐盆地沉积环境和古地理变迁特征,论述湖盆由形成、发展至老化衰亡的演变规律,反映了从上新世末期以来新构造运动在矿区地质构造上的典型表现,由这些成矿因素构建的矿床地质构造特征也得到总结。依照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就矿床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急功近利局面,提出调整产品结构和重新布局开采对象的新策略,对企业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0.
柴北缘石炭系克鲁克组发育了一套厚层富有机质细粒沉积岩,是研究区页岩气勘探的主力层系。克鲁克组泥页岩形成于陆表海沉积环境,与深海富硅质泥页岩和湖相富碳酸盐泥页岩具有显著差异,目前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对其开展岩相与沉积环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沉积学与油气地质学意义。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以区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为主要原则,综合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化石组合及其他混入物等因素,将柴北缘石炭系克鲁克组泥页岩划分出10种主要岩相类型,分别指示不同的沉积微环境。其中,煤岩、水平层理碳质黏土岩、透镜状层理粉砂质黏土岩、波状层理黏土质粉砂岩、脉状层理粉砂岩均属于潮坪沉积;富含菱铁矿结核的块状黏土岩为潟湖沉积;块状泥灰岩和块状生屑灰岩属碳酸盐台地沉积;而含介壳粉砂型泥岩和介壳型泥岩则属于潟湖与局限台地之间的过渡沉积,具有原地混积的特点。由于陆表海平缓的古坡脚,致使区内沉积体系受短期海平面升降变化影响显著,随滨线快速迁移,不同沉积环境的泥页岩在垂向上频繁叠置,交互出现,可总结出3种主要的岩相组合类型,分别形成于局限台地相潟湖相潮坪相组合,局限台地相潟湖相组合和局限台地相生物碎屑浅滩相组合。在泥页岩的岩相类型、特征、沉积环境及垂向演化序列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建立了陆表海泥页岩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