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31篇 |
免费 | 1110篇 |
国内免费 | 20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6篇 |
大气科学 | 257篇 |
地球物理 | 729篇 |
地质学 | 5496篇 |
海洋学 | 1377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534篇 |
自然地理 | 6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264篇 |
2022年 | 329篇 |
2021年 | 289篇 |
2020年 | 226篇 |
2019年 | 251篇 |
2018年 | 199篇 |
2017年 | 222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283篇 |
2014年 | 411篇 |
2013年 | 314篇 |
2012年 | 358篇 |
2011年 | 380篇 |
2010年 | 412篇 |
2009年 | 387篇 |
2008年 | 366篇 |
2007年 | 346篇 |
2006年 | 381篇 |
2005年 | 291篇 |
2004年 | 273篇 |
2003年 | 265篇 |
2002年 | 268篇 |
2001年 | 261篇 |
2000年 | 233篇 |
1999年 | 211篇 |
1998年 | 214篇 |
1997年 | 197篇 |
1996年 | 192篇 |
1995年 | 173篇 |
1994年 | 156篇 |
1993年 | 148篇 |
1992年 | 139篇 |
1991年 | 140篇 |
1990年 | 171篇 |
1989年 | 122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46年 | 2篇 |
1933年 | 2篇 |
192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采用轴平移技术对砂土、粉质黏土、黏土3种土质的土-水特征曲线进行了测试分析,并结合核磁共振技术测得了试样在不同基质吸力加载步条件下的T2时间(横向弛豫时间)分布曲线,从细微观角度分析了脱湿过程中孔隙水在土体中赋存分布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3种土质的体积含水率随着控制吸力的增大而减少,该脱湿曲线可分为边界效应区、过渡区与残余区3个区域。其中,黏土的持水特性明显大于粉质黏土和砂土。核磁共振的试验结果与压力板仪获得的脱湿过程是对应的,从微细观角度展示了土体的排水过程。在排水过程中,总体上具有较大势能的大孔隙水先排出,随后小孔隙开始排水,但这一规律并不绝对,由于土体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会出现大小孔隙同时排水以及土样中水分重分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3.
旧路改建高速公路中地基强夯效应测试与工艺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旧路改建高速公路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数值分析表明,对新的天然地基进行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强夯是加固地基的一种有效措施,为了对强夯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对夯锤冲击地面过程中产生的动孔隙水压力、动土应力以及夯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进行了跟踪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对以风化料为主的地基,最大夯击数不宜超过4击,而且铺底夯完成2d后就可进行满夯。 相似文献
124.
在目前煤层底板突水评价模型中,变权模型解决了常权模型中权重不变所导致的主控因素指标值被其他指标中和的问题,凸显了主控因素指标值突变的控制作用特征。但变权模型中状态变权函数区间划分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同时,调权参数的确定过于繁琐。针对此,对现有变权模型进行改进,首先将状态变权函数区间由四段式,调整为符合正态分布的三段式,即惩罚区间、不惩罚不激励区间、激励区间。其次,通过分析主控因素指标值归一化累积频率确定变权区间阈值,并分别选取累积频率界限值25%、75%对应值作为各区间的阈值dj1、dj2。最后,通过对调权参数赋初值、微调整,确定最终调权参数,从而构建煤层底板突水的变权评价模型。以三交煤矿5号煤层为例,应用改进的分区变权评价模型对目标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进行评价,并与常权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突水危险区整体分布趋势一致,但局部断层突变处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变权模型有效凸显了断层对突水的控制作用,较好地刻画区域底板突水情况,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25.
福建省酸雨变化趋势及成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以1996~2003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福建省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环境空气质量、致酸源、气象因素及外围区域的影响等诸方面探讨了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认为福建省酸雨形成不仅与局地源的影响有关,还与外来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6.
127.
以古交镇城底煤矿生活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F/BF净化工艺,进行了污水深度处理的生产性试验。研究表明,该工艺对二级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具有稳定、高效的净化能力,出水水质基本达到地面水Ⅳ类标准,可用于工业冷却水和低压水暖锅炉补充水,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试验还对不同滤料进行了分析,认为作为工业废料的炉渣是一种廉价、高效的新型生物膜过滤材料。 相似文献
128.
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调查,对该区水、土壤、大气、区域稳定性、生态资源、地层条件、放射性、矿藏、地方病、旅游地质及垃圾等进行环境现状综合评价。利用ISODATA模糊聚类分析法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并利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出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为中上等水平。 相似文献
129.
海底边界层是溶质和悬浮颗粒物在海床与水体间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沉积物质的主要成岩作用区,对海洋、湖泊有着重要的生物、化学、地质学意义。底栖溶解氧消耗速率是评估早期碳矿化作用的重要指示剂,也是研究元素循环周转的重要指标。溶解氧通量原位监测技术是获取底栖溶解氧消耗速率、了解化学物质输运机制,进而研究底栖生态系统、环境污染影响、生物地球化学进程的重要手段。针对传统溶解氧观测方法在效率和准确度上的局限性,介绍了目前底边界层原位氧通量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包括底栖培养室、微电极剖面、涡动相关技术和平面光极系统在内的观测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各自的不足与局限,提出了今后需要关注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0.
三氧同位素(16O、17O、18O)组成特征可有效示踪天然水循环及其环境效应,微量水δ(17O)和δ(18O)CoF3法同时测试新技术的建立,可为三氧同位素定量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特别是能够捕捉到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物过程中发生的同位素分馏现象。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微量水δ(17O)和δ(18O)CoF3法线外同时测试新技术,样品量仅需2μL,整个制样时间约40min。采用在质谱测试前对待测样品在100℃下预热10 min,待O2完全解吸后再进行质谱测试的方法,避免了制样和测试过程中的记忆效应及分馏效应,δ(17O)和δ(18O)的分析精度分别达到±0.07‰和±0.14‰。该法使用固体试剂CoF3替代了剧毒的气态氟化物BrF5,使得制样流程更加安全可靠且样品量少,适用性强,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