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851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109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6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利用云贵高原东部8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11年和2013年4-9月逐日降水和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积温干燥度公式和视水汽汇公式,对2011年(拉尼娜年)汛期(4-9月)和2013年(中性年)汛期(4-9月)云贵高原东部干旱天气的基本特征和环流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汛期平均降水量比2013年汛期少,但均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2011年汛期降水量偏少,主要是4-5月和7-9月的降水贡献大,2013年汛期降水量偏少,主要是7-8月的降水贡献大,且积温干燥度指数较好地反映了2011年和2013年汛期的干旱程度。2011年、2013年汛期的南亚高压均偏强、面积均偏大、东侧脊点位置均偏东,但2011年汛期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面积均比2013年汛期的偏强、偏大,是2011年汛期干旱天气比2013年汛期偏重的重要原因。孟加拉湾、南海以及西太平洋中低层的水汽输送偏弱是云贵高原东部2011年和2013年汛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且云贵高原东部上空的水汽辐散中心与其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700 hPa的水汽输送异常减少对2011年和2013年汛期干旱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云贵高原东部2011年汛期700 hPa层上的水汽辐散比2013年汛期的强,导致其降水量比2013年汛期的少。视水汽汇揭示了2011年汛期干旱程度比2013年更严重的事实。500 hPa环流场、700 hPa水汽输送场对于云贵高原东部较长时间的旱涝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2.
将广西后汛期降水进行EOF分解后,利用前六个特征向量进行空间分型,并根据对应时间系数的符号及大小将降水场转化为数字化时间序列,再运用序列相似方法进行因子的选取及降水场数字化时间序列的预测,1998-2001年的预报结果表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3.
华南前汛期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WRF3 DVAR同化常规观测和全国自动站资料的WRF模拟结果,对2010年6月18—20日华南前汛期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进行详细的诊断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同化观测资料的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特大暴雨过程的强降水中心、雨带分布及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稳定的大尺度环流是特大暴雨发生的背景条件。高低空急流及其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的建立是特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动力机制。地面不稳定能量的累积和西南急流输送的充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在强垂直运动作用下形成的湿上升,以及中高层冷空气在次级环流的下沉支作用下向低层侵入是特大暴雨过程的热力条件。湿位涡和锋生函数的诊断表明,对流层中高层的干冷空气在次级环流作用下向低层侵入与上升的暖湿空气相互作用,促使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的释放和发展,是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994.
双辽火电大厦基坑降水,要求降深不同,施工中采取了不同的成井抽水工艺并分期施工,有效地保护了建筑底板持力层界面(细砂层)不被扰动;保证了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和居民生活用水;减少了工程造价;缩短了工期;实践证明本次分期降水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95.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乌伦古坳陷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伦古坳陷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东北缘,中生代以来逆冲断裂特别发育。本文通过对典型二维地震剖面进行构造解释,结合平衡剖面的正演方法,对乌伦古坳陷内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性、分期性和拓展方式及动力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乌伦古坳陷内部逆冲推覆构造从北向南分为根部带的红岩断阶带、中部带的索索泉凹陷、前锋带的喀拉萨依断裂。剖面平衡结果显示,从晚三叠世到白垩纪,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受到自北向南的挤压作用,逆冲断裂整体表现出基底卷入的前展式叠瓦逆冲的特点,具有从北向南拓展规律,即北部断裂活动较早,而南部断裂活动较晚。对比平衡剖面不同时代地层的收缩率变化可知,逆冲断裂活动总体可以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印支末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其中印支期是逆冲体系的启动期;燕山早期为主活动期,逆冲活动波及全区;燕山中期逆冲活动表现为震荡特征;燕山晚期逆冲活动微弱。中生代前期,乌伦古坳陷地区的逆冲体系形成的动力主要来自南阿尔泰造山带持续挤压,中生代后期叠加了北天山造山带自南向北的推覆挤压,使坳陷南部喀拉萨依断裂具有了走滑性质,该走滑活动与准噶尔内部微块体之间发生挤出-逃逸的调节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996.
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强震的信息有序网络结构特性与地震活动分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39~1997年本区已经历了3个强震轮回,从1998年起本区进入新一轮地震平静幕,持续时间可能长达40~50年,在此期间内可能仍有个别5级左右地震发生,但一般不会发生6级或6级以上强震或强震丛,下一次6级强震或强震丛可能发生在2053年或2058年前后.  相似文献   
997.
江门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江门地区1971~2007年3—6月候雨量、日雨量,2003~2007年南海和华南地区低层(850hPa)风场、向外长波辐射(OLR)场和水汽场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差异的比较分析,发现:江门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2个时段组成,降水集中期分别为5月第2候和6月第2候。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江门第1次出现的降水可看作是夏季风降水的开始,南海夏季风的不同爆发类型对江门夏季风降水的开始时间有不同影响。江门前汛期的锋面降水为大尺度抬升凝结降水,而具有热带性质的夏季风降水为对流性降水;由于降水性质的不同,导致两者在降水持续时间、降水形式等方面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998.
动态时间序列周期分析预测模型是将多层递阶方法与逐步回归周期分析的基本原理相结合,可以有效地选取时间序列的各个隐含周期.利用所选取的隐含周期,可作更长时间的预测.本文以郑州汛期降水为样本,对该预测模型进行了应用及讨论.  相似文献   
999.
利用1957—1978年(共22年)海温(SST)网格点资料,分别计算(11月至次年2月)SST距平与广西桂林、柳州、河池、梧州、南宁、百色、玉林、北海八站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相关系数,就海温变异与广西汛期降水的关系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普查。结果表明秋,冬季SST影响来年广西降雨最明显的海域是西北太平洋、西太平洋低纬“海洋大陆”以北、菲律宾以东海域,南海北部、北部湾,阿拉伯海以南海面和赤道东太平洋SST与广西降水也有一定联系。文中对此种相关机理作了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1966~2001年淇县观测资料,分析了影响汛期降水的因子,并利用冬季气温、春季降水及1月上旬平均气压等因子,建立了淇县汛期旱涝趋势预测模型.该模型对2002和2003年汛期降水趋势试报,结果基本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