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9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414篇
测绘学   530篇
大气科学   387篇
地球物理   214篇
地质学   822篇
海洋学   212篇
综合类   209篇
自然地理   123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分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生态地质环境是指地面或地面以下岩石圈浅部由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或地质空间,主要包括植被、地貌、土壤、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岩石、地下水等 6个因子.这6个因子各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着,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并且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其中水是决定一切的主要矛盾方面,是生态地质环境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导动力条件;植被是生态平衡的重中之重,是生态地质环境中最脆弱的指代因子;地貌、土壤、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岩石是生态地质环境的基础.每一个因子既同周围各种因子及作用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其它因子或成份.一个因子发生恶化或失去平衡,其它因子也会发生变化或失去平衡.本文论述了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中这6个因子的特征,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状况,阐明了特征因子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根据地貌特征、植被破坏状况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分区研究.  相似文献   
992.
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软件,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定量提取1992年、2000年和2004年黄河三角洲的植被覆盖度,获取了植被覆盖度分级图。并对该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三时相植被覆盖度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利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植被指数法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3.
王成龙  刘雪松  张梅生 《地质通报》2019,38(7):1089-1094
报道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的孢粉化石,建立了Cicatricosisporites-Abietineaepollenites-Piceites组合,该组合的主要特征为:以裸子类双气囊花粉和海金沙科孢子为主,含一定量裸子类无气囊花粉,未见被子类花粉,孢粉组合特征可与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对比。一些具有早白垩世时代意义的孢粉化石,如Cicatricosisporites sp.,Cicatricosisporites undulates和Cicatricosisporites implexus的出现,表明鹰嘴砬子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根据孢粉化石资料,推测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在鹰嘴砬子组沉积时期古植被面貌以松科和杉科组成的松柏类针叶林为主,林下生长着真蕨类。古气候相当于湿润-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994.
在全球气候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等背景下,亟需对祁连山区的植被展开长期有效的监测和持续研究。基于2000-2017年分辨率为250 m的MODIS数据,采用Mann-Kendall时间序列非参数估计模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生长季NDVI与植被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并从正反两方面就人类活动对对植被的影响做了讨论,得出结论如下:(1)从东向西祁连山年平均NDVI整体上逐渐减小,NDVI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NDVI最大的区域分布在海拔2 700~2 900 m的范围内;(2)祁连山区域内NDVI显著减小的区域占祁连山总面积的0.6%,而显著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3.6%,植被呈现出整体向好,局部退化的趋势;(3)2000-2017年,林地、草地和其他土地利用区的植被盖度分别以0.0029、0.0026和0.0004的速率增加,工矿用地的覆盖度以0.0112的速率在减少,反映出工矿业开发活动是造成植被盖度下降的主要因子;(4)植树造林区植被NDVI以0.0455的速度增加,而工程实施和矿产开发区NDVI以0.0125速度降低,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5.
植被自然恢复能力评估是生态恢复实践的重要内容.基于蒙古国的MODIS EVI植被指数产品、气象数据及土壤数据,依据相似生境原则,构建了植被恢复潜力计算模式,计算得到蒙古国植被恢复潜力值(VRP,可代表在自然条件下区域植被能够恢复到的最佳状况)及植被恢复潜力指数(VRPI,代表植被生长现状与最大潜力之间的差距),并用蒙古...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大丰市沿海滩涂湿地区域的高光谱影像和同时期的机载LIDAR数据,结合影像的光谱信息,采用随机森林算法(RF)对研究区进行湿地植被精细分类,并分析和评价分类模型参数设置对总体精度的影响,最后与SVM分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为90.3%、卡帕(Kappa)系数为0.874;与传统的SVM分类方法相比,RF法均提高了4种湿地植被的生产者精度和使用者精度。通过分析RF分类模型参数设置对总体精度的影响,得出当生长树个数为30、生长树深度为30时,分类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997.
利用MODIS资料研究了2004年4月南京城市热岛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合地表覆盖类型分析了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地表温度(Ts)、地表反照率(α)的城乡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了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效应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南京城区存在着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平均Ts比乡村高约10.83%;城市NDVI和α分别比乡村低约为62%和18.75%;NDVI与Ts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而NDVI与α之间关系与波段有关;城乡植被覆盖差异是造成UHI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地表反照率,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地表反照率可以减小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998.
六盘山景观格局及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六盘山为研究区,根据野外植被调查资料、Landsat TM影像和气象数据,利用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回归分析方法等,在研究区从南向北选取三条东西走向的等大、平行样区,系统研究景观格局与主要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六盘山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8℃-7.0℃,主要受高程控制,气温直减率为0.51℃/100 m;降水量为599-770 mm,在水平方向上东南多、西北少;在垂直方向上,先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至最大降水高度(2502 m)后呈下降趋势。六盘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随着南至北降水量的逐步减少,植被类型有从森林经由灌丛草甸向草原过渡的趋势,北部草原成分逐渐增加。因此区域降水条件对西北干旱区的植被格局起到决定性作用。该结论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响应机理,可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极化干涉SAR反演植被垂直结构剖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的高度和垂直结构剖面都是森林生物量和森林碳循环模型中的关键输入参数,极化干涉SAR的出现使定量获取植被结构参数成为可能。首先,将改进的两次拟合法估计的植被高度作为进一步反演植被垂直结构剖面的先验知识;然后,通过勒让德多项式展开以及双基线极化干涉数据提取植被的垂直结构剖面;最后,利用仿真以及真实极化干涉SAR数据进行方法验证和结果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利用不同极化状态下的干涉相干性变化提取植被结构参数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00.
松嫩平原湿地荒漠化现状、成因和对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湿地荒漠化导致湿地提供资源和改善环境功能的丧失,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随着湿地荒漠化的日益加剧,必须探讨湿地荒漠化的机制,以便采取措施缓解其荒漠化进程并最终改善荒漠化湿地的生态环境。文中介绍了松嫩平原湿地荒漠化现状,探讨了湿地荒漠化成因,并提出了缓解湿地荒漠化进程的对策,对于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