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84篇 |
免费 | 3948篇 |
国内免费 | 50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3篇 |
大气科学 | 2093篇 |
地球物理 | 5011篇 |
地质学 | 17601篇 |
海洋学 | 1382篇 |
天文学 | 21篇 |
综合类 | 988篇 |
自然地理 | 7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7篇 |
2023年 | 642篇 |
2022年 | 875篇 |
2021年 | 951篇 |
2020年 | 874篇 |
2019年 | 865篇 |
2018年 | 692篇 |
2017年 | 661篇 |
2016年 | 716篇 |
2015年 | 838篇 |
2014年 | 1251篇 |
2013年 | 971篇 |
2012年 | 1184篇 |
2011年 | 1121篇 |
2010年 | 984篇 |
2009年 | 986篇 |
2008年 | 864篇 |
2007年 | 898篇 |
2006年 | 969篇 |
2005年 | 915篇 |
2004年 | 869篇 |
2003年 | 822篇 |
2002年 | 706篇 |
2001年 | 856篇 |
2000年 | 806篇 |
1999年 | 690篇 |
1998年 | 806篇 |
1997年 | 737篇 |
1996年 | 726篇 |
1995年 | 665篇 |
1994年 | 608篇 |
1993年 | 607篇 |
1992年 | 659篇 |
1991年 | 532篇 |
1990年 | 446篇 |
1989年 | 414篇 |
1988年 | 88篇 |
1987年 | 50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39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46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27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16篇 |
1977年 | 21篇 |
1976年 | 13篇 |
197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94.
刘莹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2,(1):13
2011年12月3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以下简称《通报》)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办,近30名编委出席会议。会议由主编欧阳自远院士主持。常务副主编刘莉副编审汇报了《通报》两年来的工作情况。与会编委充分肯定了 相似文献
95.
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国震例》(1966~1999年)在中国大陆发生MS≥5.0地震188次震例资料 , 将其中与流体异常相关的126个震例中的803项流体异常按异常出现、 异常转折至发震随时间变化和异常数量随震中距距离变化分布的时、 空特征进行统计、 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趋势性异常还是短临异常, 在不同的时间段中, 异常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布特征; 异常数量空间分布会随震中距的变化而不同。 在统计研究中还表明, 两者在时、 空分布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6.
再分析资料的EOF结果揭示出,冬季亚澳季风区对流层上层位势高度场存在着南北反相变化的振荡—亚澳振荡(AAD),并定义亚澳振荡强度指数(AADI)。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亚澳振荡与同期北半球冬季亚澳地区天气、气候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在年际尺度和年代际尺度上,AAD与同期北半球冬季亚澳地区气温、降水的异常显著相关,在年际信号上叠加年代际信号后,该指数与亚澳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更为显著。冬季亚澳振荡强年对应着同期冬季鄂霍次克海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大槽和阿拉斯加脊以及极锋急流偏强;高低纬度之间的经向环流增强,副热带急流偏南偏强。这种关系本质上反映出了亚澳季风系统不仅是海陆温差的产物,也受到对流层上层温度南北差异的强迫。 相似文献
97.
利用1958—2012年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1974—2012年月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海河流域盛汛期旱涝急转事件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在盛汛期的月际振荡是海河流域旱涝急转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涝转旱年及旱转涝年涝期对应于"西低东高"的流型(海河流域上游为低槽区,下游为高压区),冷暖空气活跃且易于较长时间在流域交绥,低层水汽输送较强且有正涡度异常,高层辐散和上升运动偏强,流域多雨偏涝;旱期则对应于"西高东低"的流型,西风带环流较为平直,低层有负涡度异常且水汽输送偏弱,高层辐散和上升运动偏弱,海河流域因而少雨偏旱。海河流域旱急转涝(涝急转旱)事件易发生在南亚夏季风偏弱(强)的背景下。海河流域盛汛期旱涝急转与初汛期流域上空气压场强度以及北太平洋涛动(NPO)、南半球环状模(SAM)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上述因子可能是旱涝急转事件的前期信号。 相似文献
99.
深大涌水基坑具有特定的地质、水文和工程支护特征。以位于临湖泊滩涂场地深大涌水基坑工程为例,借助工程有限元模拟系统,对该深大基坑开挖过程中涌水对工程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涌水对大深基坑的工程结构稳定性影响状态,分析相应施工止控水措施。研究结果认为:深大基坑外土体形变不可避免地和水位有关,伴随水位减少,土体的降沉加速;涌水对围檩与立柱均有影响,涌水对现浇桩也有影响,但影响有限。为解决涌水破坏,可增加排水措施,适时选择双液注灌浆、沙袋背压等措施,能有效阻止渗水,避免损害继续扩大。研究结果可对同类基坑工程安全设计、施工提供技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
利用1979—2019年CN05.1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英国Hadley中心观测海温数据、ERA5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华南后汛期期间(7—9月)IOD Modoki事件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关系及可能机理。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与热带印度洋中部(东和西部)海温异常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印度洋IOD Modoki或印度洋三极子事件的空间分布型。滤除ENSO信号影响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仍和IOD Modoki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IOD Modoki正异常对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影响有以下途径,一方面,异常水汽从热带印度洋东部向西输送至热带中印度洋后,在北半球受科氏力作用向东输送至华南地区,为华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且对华南地区降水正异常的主要水汽辐合贡献为平均水汽的水平扰动散度项和扰动引起的平均水汽垂直平流项。另一方面,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负异常,通过Mastuno-Gill响应引起对流层低层自热带东南印度洋至热带中印度洋有东南风异常,增强了7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在北半球向东输送至西北太平洋,这引起了华南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另外,热带东印度洋对流层低(高)层异常辐散(辐合),华南地区低(高)层异常辐合(辐散)增强了东亚地区的局地Hadley环流,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再者,IOD Modoki引起南亚季风区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并通过季风-荒漠机制引起副热带北大西洋东部、北非荒漠区及地中海西部周围正涡度异常,激发了沿急流向下游传播的准静止Rossby波,增强了日本海高压异常和华南及邻近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上述原因均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反之亦然。上述结果在数值模式中亦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