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99篇 |
免费 | 1251篇 |
国内免费 | 14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07篇 |
大气科学 | 316篇 |
地球物理 | 1014篇 |
地质学 | 4493篇 |
海洋学 | 587篇 |
天文学 | 100篇 |
综合类 | 398篇 |
自然地理 | 3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2篇 |
2023年 | 333篇 |
2022年 | 468篇 |
2021年 | 478篇 |
2020年 | 311篇 |
2019年 | 332篇 |
2018年 | 267篇 |
2017年 | 295篇 |
2016年 | 267篇 |
2015年 | 275篇 |
2014年 | 369篇 |
2013年 | 308篇 |
2012年 | 367篇 |
2011年 | 283篇 |
2010年 | 279篇 |
2009年 | 256篇 |
2008年 | 251篇 |
2007年 | 263篇 |
2006年 | 209篇 |
2005年 | 201篇 |
2004年 | 190篇 |
2003年 | 188篇 |
2002年 | 140篇 |
2001年 | 147篇 |
2000年 | 152篇 |
1999年 | 140篇 |
1998年 | 142篇 |
1997年 | 154篇 |
1996年 | 131篇 |
1995年 | 114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88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70篇 |
1989年 | 69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4篇 |
1975年 | 4篇 |
196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一张图"是遥感、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遥感监测以及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的集合,与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政监管系统叠加,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从而实现资源动态监管的目标。其中天津市走在全国的前列,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按照国土资源部"金土工程"的要求,抓住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契机,建设精细化土地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22.
东秦岭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原地—准原地改造型花岗岩特征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东秦岭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具有不同的岩石建造特征,两褶皱带的改造型花岗岩类之间也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化学成分特征。研究表明源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造型花岗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3.
对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燕山期具类似于板块俯冲带花岗岩成分变化规律(成分极性)的八宝山、柳关、后瑶峪花岗斑岩类的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斑岩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新太古代的太华群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浆与地幔来源物质混合形成的产物。稀土元素含量非常低的八宝山花岗斑岩在岩石形成过程中有流体与其发生交代作用,由于交代及混合作用造成花岗斑岩类的Rb—Sr等时线多为假等时线;柳关花岗斑岩基本上完全由太华群的斜长角闪岩提供物质,豫西地区燕山期的花岗岩岩基其物质来源更为复杂,可能有宽坪群为其提供物质。 相似文献
124.
125.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7,(3)
以探井、岩心及储层物性资料为基础,采用重矿物分析及砂地比分析方法,确定松辽盆地尚家—太平川地区泉三段物源方向;结合双物源控制分析砂体沉积相及沉积砂体类型,通过砂体精细解释及沉积背景分析,揭示不同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分析其演化规律并建立沉积模式。结果表明:尚家—太平川地区泉三段主要由南、北方向物源控制;研究区可识别曲流河相、三角洲相两种沉积相,其中三角洲相沉积最为发育;沉积砂体类型可细分为曲流河道、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垂向分布受双物源控制,顺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好,多期河道相互叠置,逆物源方向砂体呈透镜状发育,砂体横向分布存在"分段"特征。研究区泉三段由浅水三角洲平原逐渐向曲流河沉积转换,反映水体由深变浅的一次湖退沉积过程,为该区域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129.
介绍基于直接数字合成技术(DDS)研制的正弦激励源系统工作原理,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模块仿真正弦激励源数据,结果表明,幅值稳定性可达到10-6~10-7,频率稳定性达到10-4,该系统能解决以往正弦电路中幅值稳定度和高频时频率稳定度差的问题,提高航空重力仪的观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0.
海盆沉积“源-汇”系统分析:南海北部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第四纪深水浊积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近年来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在珠江海谷及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发现大规模发育的第四纪重力流沉积体系,该沉积体系沿珠江海谷以北西-南南东方向贯穿整个北部陆坡,进入西北次海盆后呈扇形展开,形成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大型深水浊积扇系统。据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差异,将珠江海谷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为过路侵蚀和水道下切,中段以水道充填和天然堤沉积为主,南段以水道-天然堤和朵叶体沉积共存为特征,揭示出北部陆坡珠江海谷是珠江口外陆缘物质输送海盆深海平原的主要通道;海盆区总体以朵叶体发育为特色,呈扇形展布。深水扇系统可分为三期次沉积体,其区域结构记录了重力流沉积物从侵蚀、卸载到南海海盆作为限制性盆地接收陆源沉积物的全过程,为“源-渠-汇”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范例。本文以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第四纪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为例,完整地揭示了水道-扇体的组构和特征,清晰呈现了陆坡-海盆砂体展布的规律,可为建立南海北部新近纪早期深水扇形成模式提供参考,有助于指导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