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4篇 |
免费 | 215篇 |
国内免费 | 1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篇 |
大气科学 | 88篇 |
地球物理 | 367篇 |
地质学 | 985篇 |
海洋学 | 101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79篇 |
自然地理 | 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98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0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6篇 |
1966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多波资料综合解释方法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多波层位识别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利用井中纵、横波速度求取地层密度、孔隙度的改进方法;研制了以小波分解与重建为基础的沿层分频处理法和高分辨剖面重建方法,提高了薄层识别的横向和纵向分辨率;发展了精度高、误差小计算薄层速度的补层加权法;介绍了各向异性介质参数反演的遗传算法,走时法以及P-SV波AVO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多波解释系统的总体框架。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均经过实际地震记录和数值模拟计算的检验,对丰富多波地震资料的解释理论,形成多波解释系统,扩大应用领域,提高应用效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2.
引言在尋找硫化物礦體時,經常應用自然電場法。由於這種礦體的形狀是多样而十分複雜,對其觀察結果,現在廣泛應用的定量解釋方法為近似地把礦體看作球狀,圓柱狀或板狀來解釋。而對於最常遇到的透鏡狀礦體則尚未見到簡單的解釋方法。本文近似地把透鏡狀礦體看作繞垂直軸旋轉的橢球體。下面我們先來研究它們產生的自然電場,然後研究其定量解釋方法。 相似文献
33.
34.
对银-额(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以石炭系—二叠系为主要目的层开展了油气地质调查实施的7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的处理和定性分析,在综合信息反演和成像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磁电综合反演剖面图。以钻井、地震和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约束条件,确定了电性层标定和解释的基本原则。利用大地电磁测深反演电阻率低阻标志层,准确地界定了中生界的埋深和厚度,次高阻层半定量地刻画出了石炭系—二叠系的分布,对剖面的地质层位进行了追踪划分,对研究区地层、电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研究成果表明,大地电磁测深法是获取中生界、古生界分布的重要手段。在银-额盆地复杂地质条件和沙漠区恶劣的施工条件下,大地电磁测深法显示出的优势和良好的勘探效果尤为明显,在该区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调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36.
37.
塔里木盆地塔东凸起西部中上奥陶统地震层序与海底扇沉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区域地震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塔东凸起西部中上奥陶统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演化, 在中上奥陶统识别出了2个地震层序, 发现了叠置的丘状前积反射地震单元, 综合岩心观察、岩屑录井和薄片资料, 确认为海底扇沉积体.海底扇沉积主要由块状砂、砾岩, 递变层理砂岩, 平行层理砂岩, 砂纹层理粉砂岩, 变形或包卷层理粉砂岩, 水平层理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 块状或递变的粉砂质泥岩和泥岩等岩相组成, 形成于中扇和外扇环境, 物源来自研究区南部的岛弧带.海底扇的发现对于塔东凸起乃至整个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大别山黄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新的地质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别山黄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体,表明大别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壳内也有近水平的分层性。反映有流变性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与大型薄皮构造理论对岩石圈性质的认识一致,因而在其运动过程中应服从薄皮构造的运动规律。结合以往对大别山区划分的岩石一构造组合,在前人对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对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解释,并建立了大别山造山带在此剖面上的两维几何结构。剖面南部为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地表15km深度内为由碰撞混杂岩组成的扬子与中一朝大陆之间的主滑脱带。剖面中部为造山期后的侵入体。剖面北部为主滑脱带的根带(通常认为的缝合带),根带被中生代形成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切割。剖面最北端为变质复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脱带的反向冲断带。推溺l下地壳的断开距离在扬子大陆俯冲时(三叠纪前)规模较大,然后逐渐缩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规模。 相似文献
39.
高密度电法在电力工程勘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高密度电法在电力工程勘测中的应用前景、应用效果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