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7篇
  免费   1248篇
  国内免费   702篇
测绘学   170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3352篇
地质学   2787篇
海洋学   215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391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193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157篇
  1991年   136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8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分辨多数余震和后续主震是由静态应力触发(Stein,1999;Todaetal,2005;Parsons,2002)还是动态应力触发(Hilletal,1993;kilb,2003;Brodsky and Prejean,2005;Gomberg and Johnson,2005;Hill and Prejean,2007),对理解地震内在作用和预测地震危险性是有必要的(Freed,2005)。Felzer和Brodsky(2006)分析了2≤M<3和3≤M<4级主震后5min内余震的空间分布情况,发现距主震50km范围内M≥2余震具有特定的幂律衰减关系,且衰减曲线的斜率为-1.35。据此,他们认为余震随距离的衰减只能用动态触发来解释。基于上述假设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检验,但没有一个可通过检验,进而,本文中对这种衰减关系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在距离2≤M<3主震300m以外的地方,主震前5min内的地震活动性衰减与主震后5min内的衰减没有显著的区别,表明主震对它静态触发区域以外的地方没有影响。表征余震基本特性的大森随时间衰减关系在距离主震10km以外的地方是不存在的。最后,发现在主震波前未到达之前的余震中发现了...  相似文献   
102.
亚失稳阶段雁列断层热场演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寻找地震前兆是国内外地震预报的难点.在实验室开展岩石变形实验,观测相关物理量的演化特征和规律,是前兆探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对压性雁列断层进行变形实验,根据应力时间曲线将具有前兆意义的变形阶段分为强偏离线性阶段、亚失稳阶段和失稳阶段,利用红外热像仪记录各个阶段的热场变化,特别是亚失稳阶段的热场表现.研究结果显示:强偏离线性阶段,岩桥区挤压升温;亚失稳阶段,断层带增温,且高温点扩展连通,断层带内侧卸载降温,断层带上的协同化增温和断层带内侧(包含岩桥区)的协同化降温是失稳前的重要信号;失稳阶段,应力释放,标本整体降温,只有断层带因摩擦升温.总之,亚失稳阶段的热场具有明显特征,利于识别出亚失稳态;不同变形阶段、不同构造部位温度变化不同,在寻找与构造活动相关的热异常时,应考虑变形所处的阶段及异常所处的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103.
断层参数对承压水体上采煤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流固耦合理论,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承压水体上采煤过程中断层参数(断距、倾角)对煤层、围岩的应力、变形和水压力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探讨了存在断层时突水的机理和可能的突水点位置,并定量分析了防水煤柱的预留距离。得出以下结论:(1)当存在正断层时,多发生断层破坏型突水,而底板破坏型突水发生的几率较小;(2)突水性质和突水发生位置受断层断距和倾角的影响不大,煤层和采煤工作面附近的底板围岩都可能成为突水涌出点;(3)随着断层断距和倾角的增加,防水煤柱的合理留设距离应随之增大。以上结果可为实际矿井采煤防突水设计提供参考。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4.
集集地震人员死亡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生在台湾省车笼埔断层上的集集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本文搜集了该地震高烈度区的村里级行政单元的死亡率数据,并分析了城市型、乡镇型和农村型居民地的死亡率与地震烈度的关系。表明城市型和乡镇型平均死亡率差别不大,农村型则明显较高。对死亡率与地表破裂带、高烈度分布区和局部场地条件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显示了死亡率随距离分布在断层两侧的不对称性。上述结果加深了对集集地震死亡率分布及其成因的认识,对评估未来地震人员死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粘滑失稳及其物理场时空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邓志辉  马胜利 《地震地质》1995,17(4):305-310
摩擦滑动的物理场实验研究表明:(1)能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是失稳的重要条件,单发型大事件常发生于高能量向低能量的突变带或高能量背景区内的相对低能量区;(2)单发型大事件的孕育过程常常经历若干个能量输入输出循环,产生多个前兆阶段,并在失稳前源区常有一个弱化过程。小震或群发型事件失稳前常常只有一个能量积累与强化的过程,失稳前兆阶段性反映较差;(3)粘滑失稳时断层的位错与声发射的大小未见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6.
许冲 《工程地质学报》2015,23(4):755-759
2014年8月3日, 发生在中国云南省鲁甸县的MS 6.5(Mw 6.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本次地震还触发了至少1024处面积大于100m2的滑坡。本文的目的是利用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与规模分布特征分析本次地震的震源性质与破裂过程。鲁甸地震同震滑坡分布区域的长轴展布方向呈北西南东方向, 结合区域活动构造分布, 认为其发震构造是北西南东方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地震滑坡多分布在震中的南东方向, 表明了其破裂方向是自北西向南东扩展。滑坡分布区北西部分滑坡分布较分散, 规模总体较小; 而南东部分滑坡分布相对集中, 且有几处规模较大。由于隐伏断裂型地震比地表破裂型地震触发滑坡分布面积广、数量多, 但规模较小, 因此判断发震构造的北西部分可能由于破裂面较深而隐伏于地下, 而南东部分可能产生了地表破裂且破裂面较浅。这一判断得到了野外调查结果的验证。鲁甸地震破裂自北西向南东是由深部向浅部斜向上扩展的, 这种破裂面斜向上扩展的破裂特征或许是导致鲁甸地震灾害非常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7.
锁固体变形到膨胀点时,震群事件开始发生,在震群事件中常出现一个或两个震级显著较大的地震,即标志性地震事件.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孕震时空区域划分原则,以中国及其边境地区历史强震震例为源数据,得到锁固体破裂标志性地震震级 Msc 与峰值强度点地震震级 Msf 之间的统计关系为:Msf≈Msc+0.5.这为依据 Msc 预测 Msf 提供了一个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08.
江西永平铜矿区古构造应力场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重反演方法(Multiple Inverse Method,MIM)恢复永平铜矿多期古构造应力场,该方法可以划分形成断层擦痕的多个古构造应力期次.研究表明,永平矿区印支期以来至少受到3期古构造应力场作用,进而探讨了永平铜矿构造演化历史.第一期构造应力场为EW方向的近水平挤压,形成轴向近SN的褶皱,以及走向近南北的逆断层;第二期构造应力场为NW-SE方向近水平挤压,伴随着岩体的侵入,导致层间破碎带的矽卡岩化和矿体形成;第三期构造应力场为EW方向的再次挤压作用,造成控矿断层推覆距离加大,混合岩和矽卡岩破碎带向西逆冲推覆到晚古生代地层之上.  相似文献   
109.
地下水数值计算中断层处理的"切割-导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对断层导水性能的分析出发 ,提出了地下水数值计算中断层处理的“切割—导通法” ,既考虑断层侧向导水性 ,又考虑了其垂向导水性 ,更符合断层导水的实际情况 ,也易于描述较大断裂在走向上的导水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0.
孙茂锐 《地质与勘探》2023,59(5):1043-1053
近地表隐伏断层直接影响工程安全施工。通过构建浅覆盖层下方陡立界面断层数值模型,分析近地表隐伏断层地震波场的传播与转换规律。通过工程实测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波场响应特征的可靠性,并利用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技术对地下介质波速进行成像。研究结果表明:(1)初至波转换形成的断点绕射波具有1频率升高、速度突变的特点,可清晰指示测区内断裂带的存在,可作为现场数据采集时断层的直观反映;(2)工程实测中通过原始波形到时、频率信息可初步判断断层的存在,基于射线追踪的初至波层析成像结果与后期钻孔揭露情况基本吻合,说明初至波层析成像在浅层地震勘探中的实用性;(3)接收测线排列内布设震源的方式,两侧震源延拓距离短,无需额外为震源激发提供场地,在工程施工中具有经济、快速、高效的特点,可作为野外复杂地表条件地下浅层结构探测的有效观测系统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