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21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利用欧洲、T213和日本传真图等数值预报产品,结合暴雨天气形势概念模式和日本传真图夏季暴雨预报释用模式,诊断分析了2003年6月22日商丘市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52.
利用1957~1998年安阳区域夏季降水资料,确定安阳区域性夏季大旱的标准,分析了大旱成因:东亚沿海低槽较常年异常深厚和偏东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东、偏南和偏弱;当年6~8月太阳黑子相对平均数处于谷点或从谷点开始上升时期;当年春季出现厄尔尼诺或存在厄尔尼诺现象,绝大部分安阳降水偏少或特少,出现干旱或大旱;6~8月西风急流轴异常偏北,也是造成安阳区域性夏季大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3.
2003年7月27日在吉林省中西部的九台、农安、德惠三市(县)及黑龙江省的龙江至北安一线出现暴雨。通过诊断分析,表明此次出现的区域暴雨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特别强大,西伸点至110°E附近,脊线位于35°N,呈经向块状分布,40°N以北一西风槽东移,此形势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由西南输送到东北地区,并在部分地区集中。物理量诊断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具有湿斜压扰动性质的切变系统是此次强降水触发机制。此次区域暴雨过程是典型的副高后部的切变暴雨。  相似文献   
154.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上地幔倾斜构造与陆-陆碰撞过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应用远震体波波形的偏移叠加方法, 自INDEPTH-3远震资料中获得可靠的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上地幔构造. 结果显示, 在藏南下面, 一个倾斜界面自100 km深度由南向北俯冲到410 km界面附近. 这说明印度-欧亚碰撞时, 印度上地幔岩石圈曾经与地壳拆离, 并向更深的欧亚上地幔俯冲. 这样的陆-陆碰撞过程与海洋碰撞过程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5.
156.
2005年江淮流域入梅偏晚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汪靖  刘宣飞  韩桂荣  何金海 《气象》2006,32(12):76-81
2005年是江淮流域入梅偏晚年。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OLR资料和江苏省气象台提供的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对2005年江淮流域入梅前的异常环流形势进行分析,探讨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层中高纬冷空气的活动异常与东亚大槽、中西太平洋ITCZ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等活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入梅前,东亚大槽发展强盛,ITCZ偏弱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强劲少动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偏晚。同时,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的强劲少动也使南下冷空气势力强劲,中低层副热带锋区偏南,抑制了暖湿的东亚夏季风向江淮流域推进。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突跳偏晚是江淮流域2005年入梅偏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7.
根据台风“海棠”、副高、西风槽三种天气系统的位置和配置关系,分析了安阳2005年7月22~23日区域性暴雨的成因及落区。  相似文献   
158.
刘海月  李云川 《气象》1996,22(5):48-51
对1991年4月16日影响河北地区中南部的一次西槽天气过程形成的降水性层状云微物理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主要发生在层状云的中上层,存在可供催化的过冷层和过冷水,但云体下层的供水云较薄,云底偏高,不利于降水的发展;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后,云层微结构出现相应变化(云滴和雨滴含水量增加,滴谱拓宽等)作业区与影响区雨量普遍增加,并与催化时间相吻合,这些可能与人工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9.
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K-Ar年代学及其演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140多个K-Ar年龄测定表明:新生代火山活动具有多期多旋回的特点。呈NE向带状分布,有中心时代老、两侧新的变化趋势。本区火山岩主要属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玄武岩,由老到新,碱性有逐渐增强趋势。上述规律受全球板块运动和区域性固有构造格局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