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24篇 |
免费 | 1090篇 |
国内免费 | 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篇 |
大气科学 | 14篇 |
地球物理 | 3710篇 |
地质学 | 437篇 |
海洋学 | 61篇 |
综合类 | 161篇 |
自然地理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115篇 |
2022年 | 164篇 |
2021年 | 155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62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96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154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46篇 |
2012年 | 191篇 |
2011年 | 132篇 |
2010年 | 130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142篇 |
2007年 | 120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115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147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107篇 |
1997年 | 111篇 |
1996年 | 111篇 |
1995年 | 115篇 |
1994年 | 98篇 |
1993年 | 91篇 |
1992年 | 120篇 |
1991年 | 73篇 |
1990年 | 82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22篇 |
1986年 | 22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18篇 |
1975年 | 11篇 |
1974年 | 12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进行未来破坏性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时,震源参数选取的准确性对地震动预测的结果影响很大。震源参数的确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既包含随机的不确定性因素,又包含认知的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在大量地震事件及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具备随机不确定性特征的震源参数进行统计研究,以震源参数经验公式的形态建立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为了研究局部地区震源参数的定标关系特征,获得更加适用于局部地震密集区域,尤其是包含中国大陆地区在内的局部区域的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本文从GCMT地震目录中选取了1 700多个MW≥5.5的地震事件,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地震密集地区的震源参数经验关系,包括震级、地震矩、破裂面积等,增加了相对较大的局部范围内凹凸体的地震样本数量,从统计学角度计算更加适合局部区域的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统计结果表明:局部区域震例获得的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与不限区域震例获得的经验关系存在差异,尤其是涉及到断层破裂面积、凹凸体相关参数时差异较大,局部区域内震例获得的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将更具有代表性。应用本文获得的相对局部区域的经验公式计算未来破坏性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所需的震源参数时,获得的地震动预测结果将更能体现目标区域真实的地震动特征,进而提高地震动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2.
新疆阿图什市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疆阿图什市近场 2 5km范围内鉴别出全新世活断裂 1条 ,全新世活褶皱 5个。托特拱拜孜—阿尔帕雷克断裂在全新世时期曾有两次显示断错活动 ,累积铅直断距 170 cm,最新断错活动的 TL时间在 ( 8.6± 0 .0 3) Ka BP以内。该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 190 2年 8月 2 3日阿图什 8.2 5级地震 ,近期又发生了 1996年 3月 19日阿图什 6.9级地震 ,是一条地震断裂构造。由托特拱拜孜—阿尔帕雷克断裂与塔什皮萨克—阔诺勒果背斜褶皱构成的地震构造带所形成的潜在震源区距阿图什市工程场地以北 13km,其发生最大潜在地震的能力按 8.5级考虑 ,由全新世活褶皱构成的喀什—阿图什地震构造带所形成的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按 6.0级考虑 相似文献
43.
用现今小震推断洪洞、临汾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山西临汾地区是一个历史强震多发区,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洪洞(M=8)和临汾(M=73/4)两次特大地震,这两次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在持续不断的小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大震区地震长期活动特征,我们对临汾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记录的1987-1999年期间发生的1670次中,小地震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根据对这些地震震源位置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和震源机解制的分析,认为洪洞地震的震源断层应是长80km,埋深5-26km的NNE走向,高倾角的右旋走滑型断层,而临汾地震的震源断层是长70km,埋深5-22km的NWW走向,高倾角的左旋走滑型断层。这与洪洞,临汾两次大震极震区的等震线及该地区应力场的构造环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44.
邓明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20,40(Z1):98-100
选取新疆测震台网17个宽频带数字台站记录仪的地震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2019-12-05拜城MS4.9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节面Ⅰ走向302°、倾角36°、滑动角124°,节面Ⅱ走向83°、倾角61°、滑动角68°,最佳深度解为18 km。同时,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2018-11以来与该事件震中相近的5次MS≥3.0地震,结合以往地质资料分析认为,节面Ⅰ为断层错动面,断层类型为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45.
依据随州三里岗ML4.7地震序列的地震监测和宏观调查所获得的基础资料,对此次地震序列的时空强特征及地震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为使地震资料准确可靠,对混淆在序列中的爆破波形与地震波形进行了鉴别和剔除。结合这些基础资料和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认为随州地震序列在成因上与该地区存在的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有关,但主发震构造是北西向断裂。 相似文献
46.
通过对地震产生原因及地震力与地质构造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地震力就其性质分为纵波力、横波力、拉夫力和瑞雷力;就其组合形式分为线状力、面状力和体状力。运用该理论对韧性剪切带进行了讨论,将韧性剪切带明确划分为韧性强变形带和韧性断层等两类三亚类。板块之间的碰撞也是靠地震来实现的,因为它移动的速率很小,平均每年1~2cm,不可能直接产生强烈的碰撞,但它可在某处产生巨大的能量储备,一旦能量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产生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构造力。力是通过波的方式进行传导的,而波又是靠介质质点(矿物或集合体)碰撞进行的。因此地震力是与地震波的类型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47.
呼图壁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疆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运用CAP方法测定呼图壁地区2010-01-15~2017-01-02共50次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同时结合早期23次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应用MSATSI软件反演研究区时空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应力结构类型表现为逆断型,整个区域主压应力P轴近NNE向且倾角较小,说明整个呼图壁地区应力场以NNE向水平挤压作用为主要特征。从空间上看,东部的水平挤压作用更为显著;从时间上看,2010~2016年受到更为显著的NNE向应力场控制,反映了研究区在不同时段应力场的调整变化,但没有改变该区域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NE向的总体特征,说明整个呼图壁地区可能主要受一种较稳定的NNE向应力场控制。 相似文献
48.
可控震源地震扫描信号易被地下介质吸收并形成高频部分衰减,降低对地下地质体的分辨能力.分析地震信号扫描方式,研究非线性扫描信号特性及其在补偿地层吸收衰减的地震相关子波信号影像中的作用,利用正演模拟和现场试验验证非线性扫描信号在提高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地震分辨率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线性扫描通过控制高频能量信号的时间分配,提高激发信号的高频成分,选择合适的非线性扫描信号类型和激发能量,能够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该研究结果对实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9.
常规频散曲线反演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改变分层数、层厚度和层速度等参数,实现过程相对繁琐,而采用细化分层法对反演参数进行简化则避免了上述缺点。具体思路为:根据目的层探测深度(如20m)将地下介质分为若干个(20个)厚度为1m的薄层和1个均匀半空间层(共21层),这样在反演中分层数和层厚度均为已知参量,反演过程只需修改速度参数即可,避免了改变分层数和层厚度等参数,显著简化了反演计算过程。正演计算和反演结果均表明:细化分层与实际分层计算出的频散曲线是等效的,细化分层反演结果的总体效果与真实模型非常接近,这说明细化分层方法用于频散曲线反演是切实可行且有效的;将地下介质划分为1m厚的薄层,反演后每层均可得到1个横波速度,能满足反演分辨率的要求;由于实际地下介质的速度是随深度渐变的,细化分层后比按频散曲线拐点分层(每分层的厚度可能是几米或几十米,同一分层内介质的横波速度相等)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0.
通过分析1966年邢台5次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情况发现,前2次地震对后面的地震有较好的触发,而MS7.2以后地震的触发不理想。从而认为,随着地震的发生和震源深度的增加,岩浆活动对地壳介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壳介质弹性性能越来越弱,即该区域浅部可以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而深部在岩浆等因素的影响下,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存在较大的误差,不适合用弹性位错理论计算地震的触发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岩浆活动的剧烈性和超壳断层存在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