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9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467篇
测绘学   278篇
大气科学   434篇
地球物理   445篇
地质学   645篇
海洋学   368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以往通过地震海洋学方法发现的大多是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本文在台湾岛以南恒春海脊处捕捉到了两个大振幅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利用叠前偏移剖面得到内孤立波的视相速度约为0.7 m·s-1,其视传播方向沿地震测线从S到N,总体上满足较大最大振幅的波视相速度也较大的规律.地震海洋学剖面得到的振幅曲线观测值和理论方程计算出的第二模态内波振幅垂向变化理论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叠前偏移剖面观察该内孤立波细结构的变化,发现在采集过程中,出现反射同相轴后翼变陡、分叉、合并的现象.由于密跃层中心偏离水层中心以及背景剪切流的影响,两个内孤立波尾部发育了高频内波,使得能量耗散增强.此外,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生成和传播特征受到水体层结、黑潮、背景剪切流以及海底地形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2.
邓凤飞  张旭 《海洋学报》2022,44(9):13-22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是气候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强度变化可直接影响南北半球的热量分配,厘清其变化机理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未来预估至关重要。海洋沉积物记录发现,在晚更新世,AMOC的变化与地球岁差周期有紧密联系,但其物理机理尚不清楚。本文利用海洋−大气耦合气候模型—COSMOS(ECHAM5/JSBACH/MPIOM)模型,通过敏感试验,分析在冰盛期冷期和间冰期暖期气候背景下,AMOC对地球岁差变化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岁差降低引起的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增强,会导致间冰期暖期背景下的AMOC显著减弱,但对冰盛期AMOC的影响并不明显。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间冰期暖期,夏季太阳辐射增强,造成高低纬大西洋海表的升温,同时促进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的局地降水,两者导致北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降低,共同削弱大西洋深层水生成。而在冰盛期冷期,大西洋高低纬度地区的响应对AMOC的影响反向—副热带升温触发的海盆尺度低压异常,通过其南侧的西风异常削弱大西洋向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导致净降水增多,海表盐度下降;同时,高纬度升温造成的海冰减少,促进了海洋热丧失,海表失热变重,有利于大西洋深层水的生成,最终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AMOC对岁差变化的响应偏弱。本文系统揭示了不同气候背景下,岁差尺度AMOC变化的控制机理,对理解晚更新世AMOC重建记录中持续存在的岁差周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73.
已有的地质与地球物理信息表明南中国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存在天然气水合物,2007年钻井和取样结果证实其以细颗粒均匀存在于水合物稳定带内,但区域分布范围极不规则.由于测井记录长度和取样深度的范围有限,天然气水合物垂向分布特征难以确定.为了深入了解此区域天然气水合物深度上的分布规律,对SH7井的多种测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地震反射特征建立联系,得到三个主要的沉积物性变化层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叠后数据的伪井约束反演,结果表明在已证实的含水合物层之下还存在高速层.而AVO叠前正演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际地震数据对比表明,研究区的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可能由含水合物沉积物与饱水沉积物的薄互层组成,这就意味着在取样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深度之下,很可能存在另一个含水合物层.  相似文献   
274.
杨继权  杨钦 《地质与资源》2015,24(5):428-432
从小兴安岭特殊的盆岭构造地貌景观、复杂的构造交叉、多期北西向及南北向成矿构造的继承延续、中生代花岗岩带和火山岩带对成矿的控制、北西向独特的地球物理异常构造趋势等客观存在的特征,确立了黑龙江右岸北西向构造-成矿带的存在.通过大量矿床实例论述了多期活动的北西向构造带具有控岩、控矿、导矿、容矿的多项成矿功能,矿床(体)呈北西向带状分布.矿床的展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现象.为黑龙江右岸找矿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5.
The formation, structure and motional properties of flux transfer events (FTEs) at the dayside magnetopause are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of vortex induced reconnection. The theoretic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can explain the main observational phenomena of FTEs. This model can also be used to study the local reconnection phenomena at the nightside magnetopause reg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henomena of flux tranfer events may be generated at the region of nightside magnetopause.  相似文献   
276.
NW向扭动构造体系广泛发育于中国西部并向中国东部延伸,且呈多字型特征,但在中国东部规模等级较小,断续相循,成生活动时期很新(晚白垩世末至早第三纪以来),由NW向褶皱、NWW向压扭性走滑、NNW向扭压性走滑和NEE向张扭性走滑组成。偏共轭剪切形成之NWW向扭动构造向中西部延伸并复合叠加在西域系(古河西系)之上。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在中国大陆板内碰撞效应的产物,与中国东部和中国西部已经厘定的其他构造体系有着完全不同的应力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277.
宋要武 《华北地质》2002,(3-4):179-182,189
马圈一带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上元古界栾川群和中元古界官道口群,是Pb、Zn、Ag的主要含矿地层.燕山期花岗岩在空间上与矿化关系密切.矿体主要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常分布在北西、北东向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根据地球化学特征、矿产分布规律和找矿标志,划分出百炉沟西凹—东凹—磨沟、百炉沟—黄花北沟—杨树凹等两个一级和银窝沟—大石渣沟—小石渣沟、板岔沟等两个二级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278.
本文根据Forbush下降幅度随源耀斑经度分布的东、西不对称性,得到了有关地球轨道附近的一种由耀斑引起的冲击波模型。发现冲击波各向异性传播且表现出东、西不对称性。击波西部是强磁场区,东部为弱磁场区。与此相反,动力学参数和等离子体参数β则是东部比西部高。耀斑产生的扰动有分别向东、西方向的方位角速度存在。该模型同观测资料和理论推论是一致的。它能对磁扰和宇宙线Forbush下降等东、西不对称效应给出统一而自然的解释。耀斑等离子体流的这种东、西不对称性流动的可能起因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79.
朱邦耀 《地球物理学报》1979,22(03):255-266
本报告依据芬奇和里通1955.0六阶宁静的内源地磁场模式,具体地计算了北京宇宙线台(地理纬度40°02′22″N,地理经度116°11′30″E)的逼近渐近方向、有效垂直截止刚度和变化系数。  相似文献   
280.
海城地震前震的错动方式都一致,这一特点表现为各台记到的P波S波垂直向最大振幅的比值均稳定.与中国境内发生的五个震群资料对比表明,上述特点有助于区分震群和前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