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58篇
  免费   4330篇
  国内免费   4415篇
测绘学   4470篇
大气科学   2502篇
地球物理   6332篇
地质学   9521篇
海洋学   3199篇
天文学   441篇
综合类   1839篇
自然地理   2399篇
  2024年   240篇
  2023年   947篇
  2022年   1108篇
  2021年   1152篇
  2020年   890篇
  2019年   1194篇
  2018年   824篇
  2017年   866篇
  2016年   838篇
  2015年   945篇
  2014年   1484篇
  2013年   1110篇
  2012年   1323篇
  2011年   1313篇
  2010年   1257篇
  2009年   1257篇
  2008年   1239篇
  2007年   1136篇
  2006年   1137篇
  2005年   1035篇
  2004年   895篇
  2003年   935篇
  2002年   949篇
  2001年   910篇
  2000年   682篇
  1999年   575篇
  1998年   613篇
  1997年   522篇
  1996年   530篇
  1995年   474篇
  1994年   419篇
  1993年   366篇
  1992年   369篇
  1991年   276篇
  1990年   250篇
  1989年   197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57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3篇
  1976年   8篇
  1974年   9篇
  1954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新疆口岸区域空间发展模式的数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岸以国家主权象征的海关为主体,兼有国家其它专项检验部门联合组成,一般是由设在进出口国境的交通港站,并与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单位组成的综合体。我国新疆因其边境省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漫长的边境线而拥有众多的口岸,而沿边经济带又是新疆的一条重要经济发展轴,因此针对口岸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空间发展模式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位势潜能计算模型分析了口岸区域空间发展的双核模式,以量化方式对口岸区域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2.
酒泉、嘉峪关地域城镇系统的空间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志刚 《地理研究》1999,18(1):87-95
受干旱区自然地理、人口发展与分布等特殊条件的制约,酒泉、嘉峪关地域城镇系统的空间规模结构呈现“中小市镇、多中心”的特征。针对这种状况,空间规模结构的研究和规划,应注重建构多中心的地域城镇系统,带动地域整体发展要促进相邻城市间、城市与境内或周边单位间的空间关联及与近郊集镇的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应突出酒泉-嘉峪关复合城市的中心地位,强化敦煌市的规模和职能,保证玉门市区持续发展并尽快发展玉门镇,积极发展其他小城镇。  相似文献   
143.
流动沙地灌丛内外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为依托,调查了小叶锦鸡儿灌丛内外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特性,分析了灌丛内外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土壤动物对灌丛覆盖流沙地表产生小生境的响应特征。结果发现,共捕获土壤动物30科,优势类群有大赤螨科、等节跳科和虱啮科,常见类群有球角跳科,中型土壤动物占绝对优势。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灌丛内显著高于灌丛外(p<0.05);土壤动物群落均匀度和优势度变化趋势相反,但灌丛内外无显著差异性(p>0.05)。调查季节(夏季)灌丛内外小生境的土壤温度、酸碱度及有机碳含量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流动沙地灌丛下生境中土壤动物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聚集现象,土壤动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表明小叶锦鸡儿灌丛覆盖流动沙地后能够显著改变土壤动物生存的微生境,从而导致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由于对灌丛内外微生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差异,动物类群产生了不同的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44.
为探明气候变化下干旱半干旱地区湿草甸参考作物蒸散发(ET0)影响因子,使用FAO 56 P-M模型对科尔沁湿草甸ET0进行模拟,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并通过通径分析及指标敏感性分析对ET0的影响因子进行辨识。结果表明:(1)小时尺度模拟精度最高,日尺度次之,月尺度较差,小时尺度上晴、阴、雨3种天气条件下模拟效果不同,晴天最优,阴雨天较差。(2)ET0年内变化呈单峰曲线状,生长季明显高于非生长季,集中在3—10月,占全年89.79%。生长季典型晴天ET0逐小时分布特征遵循倒“U”单峰型变化规律。(3)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ET0的通径系数以及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E的总贡献均表现为VPD(饱和水汽压差) > Tmin(最低气温) > Rn(冠层表面净辐射)>u2(2 m高度风速),即VPD为影响ET0最重要的因子;指标敏感性分析中,在去除VPD后引起的E变化最大,说明ET0VPD的变化最为敏感,其次为u2TminRn。  相似文献   
145.
用NMR和XPS技术研究了Li2S─B2O3(─LiBr)体系硫氧化物玻璃的结构,结果指出,4─配位硼分数N4仅仅由玻璃Li2S/B2O3摩尔比决定.而与LiBr含量无关,这表明Li2S作为变形剂参与了玻璃网络形成,而LiBr仅作为参杂剂溶解于玻璃基体中,并进入网络间隙。含LiBr玻璃7LiNMR谱运动变窄说明Li+离子是移迁离子.S2p的XPS解析谱证实了玻璃中桥硫和非桥硫的存在.Lils结合能值显示出Li+离了迁移的化学环境。  相似文献   
146.
在二维三分量MHD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对地球磁尾不同类型磁结构的形成作磁螺度分析 .研究表明 ,对于由晨昏电场产生的磁尾驱动重联过程 ,通过系统边界输运的磁螺度通量是引起系统总磁螺度变化的直接原因 .不同的初始磁螺度密度分布和磁螺度通量输运 ,可以引起中性片区域磁螺度密度分布的不同演化 ,从而导致具有不同拓扑位形磁结构的形成 .  相似文献   
147.
利用Lysimeter蒸散仪于2011-2014年对祁连山中部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亚高山草地实际蒸散量进行观测。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对草地参考蒸散量进行估算,根据草地植被高度结合气象数据,以估算日尺度作物系数,以估算的作物系数与模拟的参考蒸散量计算草地实际蒸散量,并用观测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FAO改进后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适合该区域草地作物系数的计算;以FAO 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的日蒸散量为0.50~7.26 mm,生长季日均蒸散量有年际变化,2011年 > 2014年 > 2012年 > 2013年。总体来看,土壤蒸发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影响蒸散量年际变化的主要部分是植被的蒸腾。  相似文献   
148.
苏克凡  高萌  胡哲  王娜  黄宝琦 《第四纪研究》2021,41(6):1607-1618

现代南海上层水体结构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反映了季节性风场通过动力与热力过程施加的强烈影响;这种风场对上层水体结构的调控同样存在于地质历史时期,借此,长时间尺度上的东亚季风强度变化能够在南海沉积中留下记录,对相关高分辨率样品的研究继而可以从海洋的角度发掘出新的季风信息,成为对现有古季风资料的重要补充。本研究利用南海北部岩芯总长为50.8 m的MD12-3432站位(19°16.88'N,116°14.52'E;水深2125 m)高分辨率沉积样品,通过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及其转换函数恢复了400 ka以来冬、夏季海水表层温度及温跃层深度,并对其进行频谱分析,同时对比现代观测资料及黄土粒度等古季风记录,讨论了海表温度、温跃层深度变化与东亚季风强度、表层环流格局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海表温度具有显著的100 ka冰期-间冰期旋回,冬季海表温度降幅可达8℃,是冰期冬季风增强与表层环流变化的共同结果。此外,冬季海表温度与温跃层深度重建结果均具有明显的67 ka周期,可能代表了东亚冬季风风速在南海北部的变化周期。同时,温跃层深度中未出现100 ka周期,可能指示冰期-间冰期旋回中表层环流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弱,温跃层的加深主要由东亚冬季风的增强造成。

  相似文献   
149.
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体现了长时间尺度上的岩石圈热学作用,可以反映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介绍了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的计算方法,探讨了这种方法的参数选取和影响因素,并对比了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与其他类型岩石圈厚度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的计算结果受地壳分层结构、岩石生热率、岩石热导率以及地表热流的影响;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地壳分层结构要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得出;地表热流较低(42mW·m-2)时,岩石圈地幔生热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非常显著,岩石圈地幔生热率变化0.02μW·m-3,地热学岩石圈厚度计算结果最高变化40km,岩石圈地幔热导率每变化0.2W·(m·K)-1,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15km;地表热流为60mW·m-2时,岩石圈地幔生热率每变化0.02μW·m-3,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3km,岩石圈地幔热导率每变化0.2W·(m·K)-1,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5km;地表热流增高1mW·m-2,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约增加3km;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与岩石学、地震学岩石圈厚度略有差异,其差异取决于流变边界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150.
运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和大型蒸渗仪对沙地春小麦的蒸散量进行了连续的测定和估算,并对由于降雨和灌溉所引起的土壤有效水分变化与沙地春小麦蒸散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春小麦蒸散量在降水或灌溉后1~2 d最大,然后逐渐下降,说明春小麦的蒸散速度受土壤有效水分含量的影响;②春小麦出苗前和生长初期,蒸散以地表蒸发为主,蒸散量较小,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较大;随着时间推移,L AI(叶面积系数)逐渐增大,由于作物遮蔽,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减小,潜热通量对净辐射贡献增大;③测定期间,波文比在早晨日出前(5:00)达到最大,至下午15:00左右下降为最小,然后开始增大至次日凌晨;④应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估测的沙地春小麦蒸散量与大型蒸渗仪的测定值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R2为0.90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