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16篇 |
免费 | 1171篇 |
国内免费 | 22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5篇 |
大气科学 | 684篇 |
地球物理 | 1300篇 |
地质学 | 3933篇 |
海洋学 | 626篇 |
天文学 | 246篇 |
综合类 | 289篇 |
自然地理 | 6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3篇 |
2023年 | 315篇 |
2022年 | 362篇 |
2021年 | 311篇 |
2020年 | 300篇 |
2019年 | 334篇 |
2018年 | 219篇 |
2017年 | 234篇 |
2016年 | 237篇 |
2015年 | 271篇 |
2014年 | 378篇 |
2013年 | 299篇 |
2012年 | 349篇 |
2011年 | 328篇 |
2010年 | 334篇 |
2009年 | 310篇 |
2008年 | 261篇 |
2007年 | 269篇 |
2006年 | 254篇 |
2005年 | 236篇 |
2004年 | 200篇 |
2003年 | 218篇 |
2002年 | 190篇 |
2001年 | 205篇 |
2000年 | 174篇 |
1999年 | 184篇 |
1998年 | 178篇 |
1997年 | 156篇 |
1996年 | 164篇 |
1995年 | 164篇 |
1994年 | 139篇 |
1993年 | 112篇 |
1992年 | 81篇 |
1991年 | 67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4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风暴潮与天文潮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给出了增、减水的解析表达式,指出了潮汐预报精度在增、减水分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潮汐分析预报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活动星系核(AGN)的VLBI观测的新近展,特别关注其中心结构和低光度的活动星系核。主要目的是强调VLBI观测在该领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5.
何瑞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4)
1.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经研究,秦岭、祁连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存在C和A(或A1、A2)类地球化学趋势,这些趋势代表不同的岩浆演化系列。北秦岭早古生代二郎坪群和丹凤群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具有A+C类基性火山岩+C类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共生组合,A类属拉斑玄武岩浆系列。扬子地台北缘中、晚元古宙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具有A1±A2类基性火山岩+C类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组合,其中A1类属拉斑玄武岩浆系列,A2类属碱性玄武岩浆系列。祁连早古生代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具有±A1±A2±C类基性火山岩+C类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组合,A1、A2类属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及碱性玄武岩浆系列。秦岭、祁连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的共同特点为:(1)呈近东西向的线形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6.
几种幔源岩石铂族元素赋存状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几种幔源岩石PGE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进展。众多的分配系数实验和分离的硫化物测试均表明PGE易进入硫化物而主要受硫化物控制,氧化物和硅酸盐对幔源岩石中PGE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不同成因的幔源岩石具有不同的PGE矿物共生组合,硫化物和合金是幔源岩石中两类最主要的铂族元素矿物(PGM)。虽然PGE特别是Pt、Pd和贱金属硫化物(BMS)紧密相关,但仍没有查明PGE是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干其中还是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铁-镍-铜硫化物的晶格。对IPGE和铬铁矿及橄榄石的关系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两种解释均没有充分的证据否定对方。成岩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氧逸度、硫逸度对幔源岩石PGE赋存状态有重要影响。铬铁矿中的Os-Ir合金包裹体并不代表早期的结晶相,而是从铬铁矿中退火出熔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深海潜器常携带中空浮球来为其提供浮力。陶瓷因其高强度、低密度等优点成为浮球的理想材料。然而,中空结构在外部高压环境下易发生内爆,产生的内爆波会对周围结构产生毁灭性损害。为了探索浮球内部初始气压对内爆波的影响,首先,利用气泡动力学对其不考虑球壳影响时进行理论分析,得到内爆波压力脉冲沿径向以指数?1 衰减,并指出其物理意义和隐含假设,进而从能量分析得到增加内压使压缩空气消耗的能量增加,从而减弱释放到水中的压力波能量;其次,采用三相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考虑水的可压缩性和球壳因挤压引起的脆性破裂的影响,得到更为接近实际的内爆压力的分布。由于两侧挤压球壳,外部的水在不断扩大的缺口处产生向内的射流,造成内部气体非球形塌缩,后续压力波呈现出与球壳碎裂方式有关的方向性差异。通过有限元模型对内部初始气压的研究表明,增加初始内部气体压力到 1 MPa 时,压力脉冲在球壳表面处下降了 15. 6%~24. 8%。这一结果表明,在几乎不增加浮球质量的条件下,增加内部初始气压具有很好地抑制近端内爆波强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未来变暖背景下北极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对北极气候变化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模拟结果,研究SSP2-4.5情景下21世纪北极2 m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极地陆地的欧亚大陆(Eurasia,EA)和北美-格陵兰(Greenland,GL)对全球变暖具有不同的响应。EA在21世纪中叶前变暖趋势显著,之后主要表现为年代际尺度的冷暖振荡;GL则始终保持增暖趋势。EA、GL分区气温均存在年际、年代际(10~20 a)尺度上的波动,GL分区还存在20~40 a的准周期变化。(2)前冬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会引起次年夏季北大西洋呈南北向“-、+、-”三极型海面温度异常,并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导致EA分区气温正异常,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3)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为正异常时,北美至格陵兰位势高度偏高,GL分区增暖,并且这种影响在21世纪70年代后更重要;北太平洋北部的海面温度正异常对GL分区增温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分析了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结果表明,从1900年到2005年,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6.818×1018J减少到6.594×1018J,减小了3.3%,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8.658×101J减小到.63×101J,减小了11.4%.分析地球内部不同圈层地磁场能量的变化表明,地壳(A层)、上地幔(B层)、转换带(C层)、下地幔D′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在减小,但是下地幔"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却在快速增加.磁能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更清楚地显示出磁能增加和减小的分界面在r=3840km处.上述结果表明,地核和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在趋势性减小的同时,也在进行重新分配.进一步分析表明,下地幔D"层磁能快速增长,主要是由高阶磁多极子的增强引起的.在地磁场倒转前,偶极矩减小而多极性相对增强在能量分布上的表现就是磁能向下地幔底部(特别是D"层)集中. 相似文献
10.
蒋虎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8,(19):51-57
在献[1],[2]中,我们已经推得云南天台低纬子午环观测的星径曲率改正公式。本以定性方法论述和分析了昨径曲率改正,与以前的有关章相比,我们对星径曲率改正的部分计算作了校正,为便于进行定性分析,本给出了对应于云南天台地理位置的星径曲率计算公式的特性曲线图,最后,我们认为:中给出的星径曲率改正公式对观测天顶距大于25°的天体是比较有效的,在编制低纬子午环观测纲要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