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18篇
  免费   4142篇
  国内免费   4816篇
测绘学   314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3716篇
地质学   19610篇
海洋学   937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200篇
自然地理   435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478篇
  2022年   701篇
  2021年   685篇
  2020年   525篇
  2019年   668篇
  2018年   474篇
  2017年   554篇
  2016年   609篇
  2015年   703篇
  2014年   1104篇
  2013年   835篇
  2012年   1071篇
  2011年   999篇
  2010年   844篇
  2009年   900篇
  2008年   1012篇
  2007年   793篇
  2006年   820篇
  2005年   730篇
  2004年   825篇
  2003年   767篇
  2002年   811篇
  2001年   853篇
  2000年   771篇
  1999年   792篇
  1998年   783篇
  1997年   774篇
  1996年   772篇
  1995年   754篇
  1994年   709篇
  1993年   603篇
  1992年   615篇
  1991年   523篇
  1990年   480篇
  1989年   391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85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23篇
  1977年   6篇
  1954年   6篇
  1948年   7篇
  194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琼州海峡北岸西部地区构造沉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建强  詹文欢 《热带海洋》1990,9(3):100-104
  相似文献   
122.
程兆第  蓝东兆 《台湾海峡》1994,13(4):335-337
硅藻门沟纹藻属在我国是1个新记录的属。核属最先由Kolbe(1954)在西太平洋赤道区(2°52'S,89°50'W,水深3225m)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1种,订名L.petterssonii。之后,又在1955年从大西洋(0°7'N,19°12'e;0°8′N,16°19′E)和太平洋(6°44′N,129°28′W;2°52′S,89°5′W)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另1种,订名L.hustedt  相似文献   
123.
124.
晚中生代─新生代南海周缘地块运动与南海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由华南几个盆地的古地磁数据综合而得的反映该区白垩纪以来古纬度变化曲线,结合Schmidtke等(1990)发表的加里曼丹150Ma以来的古地磁数据,表明华南与加里曼丹在40Ma前具有大致相同的古纬度变化史,差异仅出现在距今30Ma前后和10Ma以来。若此趋势可靠,则可作出下列推断:(1)南海的扩张只能发生在距今30Ma附近或10Ma以后华南与加里曼丹反向运动时期;距今30Ma的扩张已被广为接受;(2)华南与加里曼丹之向可能存在的古南海只能在91Ma之前存在;(3)南海演化可能存在两期扩张。南海的拟合可通过沿3500m等深线的先道时针旋转、后北向平移两个步骤完成。这与Hayashida等(1991)提出的日本海张开与扩张模式很相似,提示东亚边缘海的形成和演化可能具有同样的机制。华南距今50Ma以来的古纬度变化与Tapponnier(1982)的传播挤出构造模式所预期的基本吻合,表明距今50Ma以来华南古纬度变化的运动学机制可用Tapponnier模式作解释。  相似文献   
125.
126.
秦皇岛昌黎黄金海岸的沙丘沉积和发育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昌黎黄金海岸长40km,分布1~1.5km宽的风成沙丘。主沙丘链高30~40m,顺岸线分布,与其斜交数列新月形横向沙丘链。沙丘以中细砂组成,分选极好,层理构造十分丰富。距今3~4ka以前,沙坝形成时就开始形成沙丘;1915年滦河新三角洲发育以来增加了风沙的输沙量,增高沙丘和扩宽了沙丘带。  相似文献   
127.
128.
北凯尔特海盆西北部3个NEE走向活化大断层系统向西北下降,制约着中生代3个半地堑的位置.断层的位置是根据下伏基底构造确定的.其年代为华力西期.该地区的华力西构造与局部构造相比较,显示出叠瓦状断层的一系列特征.这些中生代活化构造决定了该区半地堑盆地的位置和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29.
福建龙海地区玄武岩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赵勇 《台湾海峡》1989,8(1):30-39
本文研究了分布于福建龙海一带的玄武岩及其构造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喷发活动时间、喷发时的构造环境,并对该区玄武岩的岩石化学成分与扩张速率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0.
在印度西大陆边缘外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和浅层剖面都揭示了在内陆架上有空白反射、反射波终断与渗流相伴生的形式出现的声学屏蔽特征的存在。这些屏蔽现象揭示了富含气体沉积物的存在。在外陆架-中陆坡地区,那些麻坑地形及上覆水体中突出的羽状流都清楚地表明有气体从陆坡沉积物中渗流出来,而正是这种渗流反映了源岩的存在。地震剖面也揭示了中-下陆-陆隆地区存在着似海底反射波(BSR),同时推测认为存在着气体水合物。BSR大约出现在海底之下300-600ms(TWTT)、水深525-2200m的范围内,它们偶然地呈不连续特征。在BSR之上同样也可以见到清楚的反射空白区及声学空白带。相反,杂乱/或散射的双曲线反射波则出现在BSR之下,这可能是富含气体沉积物存在的一种反映。褶皱、底辟构造及断层均存于陆坡-陆隆区,它们可能成为流体及甲烷气体从深部向上运移的通道及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