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28篇
  免费   4066篇
  国内免费   4500篇
测绘学   794篇
大气科学   152篇
地球物理   3903篇
地质学   18357篇
海洋学   909篇
天文学   108篇
综合类   1222篇
自然地理   349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470篇
  2022年   714篇
  2021年   728篇
  2020年   524篇
  2019年   652篇
  2018年   471篇
  2017年   560篇
  2016年   593篇
  2015年   699篇
  2014年   1075篇
  2013年   807篇
  2012年   1020篇
  2011年   990篇
  2010年   828篇
  2009年   901篇
  2008年   958篇
  2007年   755篇
  2006年   813篇
  2005年   682篇
  2004年   815篇
  2003年   793篇
  2002年   838篇
  2001年   848篇
  2000年   730篇
  1999年   771篇
  1998年   754篇
  1997年   721篇
  1996年   731篇
  1995年   719篇
  1994年   679篇
  1993年   573篇
  1992年   613篇
  1991年   523篇
  1990年   482篇
  1989年   396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86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54年   6篇
  194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9 毫秒
981.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演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郯庐断裂带中段分东西两支从莱州湾进入渤海,在莱州湾地区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史一直鲜为人知。通过对横穿研究区的两条地震测线的解释和分析,揭示了该区郯庐断裂带中段在研究区的构造差异,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在该研究区表现出不同的断裂性质,西支断裂表现为正断层,东支断裂表现为走滑断层。郯庐断裂是本研究区的主控断裂,通过对本地区地层形态及其组合、断层的剖面形态和空间展布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郯庐断裂带在莱州湾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古新世—始新世的伸展阶段、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挤压和右行走滑阶段、中新世中晚期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这几个不同时期的演化阶段主要受太平洋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982.
青岛区域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青岛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及历史地震记录,论述青岛地区区域构造特征与地震的关系。进而阐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大可能发生地震海啸的原因。并对青岛地区今后地震监测及抗震防灾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83.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渐新世末期构造运动强烈,形成了大规模的断块、断鼻构造圈闭,其成藏关键因素为断层封闭性,尤其是断层侧向封闭性。断层侧向封闭性主要依靠断裂带物质与油气目标盘之间排替压力差来衡量。考虑断层两盘对断裂带泥地比的贡献,引用了R_m地质数学模型,通过分析A油田已钻井所在圈闭主控断层涠三段泥地比R_m(Ratio of mud)和泥岩涂抹系数SSF(Shale smear factor)间关系,建立R_m-SSF断层侧封定量分析图版。通过油水界面处原油所受合力平行地层分量与断层两侧排替压力差形成平衡的原理,建立油柱高度定量预测模型。将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分析技术应用于涠西南凹陷A油田,解决了该油田各断块油水界面不一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4.
燕山地区重、磁场特征分析与构造分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季生  王海燕 《地球学报》2005,26(4):349-354
本文对燕山地区的重、磁异常进行了处理与分析,根据重力场和磁场特征提出整个研究区分为4个部分。由北往南为:丰宁-隆化断裂带以北地区;丰宁-隆化断裂带至密云平泉之间的地区;密云-平泉至三河-昌黎之间的地区;三河-昌黎以南的平原区。丰宁-隆化断裂带为内蒙地轴(即华北地台北缘隆起带)南部边缘的界线。丰宁-隆化和三河-昌黎密度陡变带,以及密云-半壁山密度陡变带可能延深至中地壳。承德县-平泉密度陡变带延深比前面的密度陡变带略浅一些。  相似文献   
985.
印度—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了长达2 500 km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北京时间1950年8月15日22点09分,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墨脱—察隅一带发生了MS8.6地震,是世界上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的内陆型地震,整个青藏高原及毗邻的印度平原均有明显震感,给周边地区带来重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我们基于前人在地震灾害、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等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对墨脱—察隅大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区地下结构、发震断层的构造特点进行了系统回顾.在此基础上,我们收集了不同机构给出的历史地震目录资料,总结了震前20年和震后10年较为完整的5.0级以上地震目录,分析了4个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阶段的地震活动性;同时利用现代地震目录和我们在震源区架设的近台观测波形资料,探讨了1964年以来发生的中小地震、2017年米林6.9级地震和2019年墨脱6.3级地震的发生机制.东构造结地区构造背景复杂,发育了三个不同方向、依次向南迁移的次级构造结,即南迦巴瓦构造结、桑构造结及阿萨姆构造结.在最年轻的阿萨姆构造结地区,印度板块不仅沿着米什米逆冲断裂向NE方向俯冲,同时沿着主前锋逆冲断裂向NW方向...  相似文献   
986.
根据库车坳陷西部地质剖面分析其构造圈闭类型,利用平衡剖面和生长地层分析构造圈闭形成期次。选取大北1井和一口人工井,应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进行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分析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根据构造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的匹配关系,认为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盐下古构造圈闭与拜城凹陷烃源岩生烃期匹配良好,形成的油气藏大部分在后期保存良好,盐上圈闭可能形成油藏,盐层内部圈闭可能形成油藏、气藏或油气藏,在较厚盐层之下的圈闭可能会形成气藏。克拉苏构造带古构造圈闭与克拉苏构造带烃源岩主要生烃期以及拜城凹陷的主要生油期匹配良好,可以形成良好的油气藏,但是库车组沉积末期—第四纪构造破坏严重,油气藏经受构造调整、破坏和再分配形成残余油气藏、次生油气藏,此时正处于侏罗系烃源岩生气期,可以在盐下形成大量气藏。  相似文献   
987.
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大巴山前陆西段发育典型的横跨叠加褶皱,清楚地记录了自身构造演化历史,为查明大巴山前陆构造体制转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野外褶皱形态分析,结合层面和断层面滑动矢量的观测,获得大巴山前陆西段中生代主要的两期挤压构造应力场,即早期(T3—J1)的构造应力场以近南北向挤压为主,大巴山地区受其控制,发生近东西向展布褶皱变形,这期构造变形与印支运动有关;晚期,即J3—K1期间,大巴山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变,本区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挤压转变为近东西向强烈挤压,大巴山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大巴山推覆构造带以断裂活动为主,镇巴—城口—房县断裂带强烈向大巴山前陆逆掩。而大巴山前陆则以强烈的近南北向延伸的褶皱变形为主,早期近东西向褶皱遭受强烈改造,形成大巴山前陆西段较为典型的横跨叠加褶皱构造。这期构造变形是燕山运动早期活动的结果。大巴山叠加变形的研究不仅为研究中国盆—山系统变形特征提供了具体例证,而且对大巴山前陆油气勘探起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8.
浙江沐尘石英二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成忠 《地球化学》2007,36(5):457-466
出露于江山-绍兴断裂带西南段东南侧的沐尘岩体,以发育暗色包体和环斑长石为特征,具有显著的岩浆混合作用.寄主岩为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组合,包体岩石为二长闪长岩.二长岩组合.造岩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岩石富碱(Na2O K2O=6.58%~10.42%,平均8.41%)、高钾(K2O/Na2O=0.72~1.45,平均1.16)、贫钛(TiO2=0.37%~1.22%,平均0.7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具有钾玄质系列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该岩体侵位于后碰撞弧构造环境,是早白垩世早期该区重要的构造.岩浆热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989.
试说中国陆内构造变形和其地球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重远  靳久强 《地质学报》2007,81(11):1498-1506
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始于晚二叠世中国北方进入后海西地台发展时期。印支期末以至喜马拉雅期,随着特提斯洋的关闭,大陆范围也随即向中国南方和青藏地区增生和扩展。中国的陆内构造变形从后海西地台形成的准平原化阶段即已开始。但规模巨大的变形则发生于燕山构造旋回中期和喜马拉雅旋回。陆内构造变形的规模可分两个等级:一是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另一是局部的。前者两次改变了中国构造-地貌的整体面貌;后者则表现为造山、造盆和微陆块纵向或横向的逃逸,以及由此引起的造山或造盆。根据中国陆内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背景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是由周边洲级规模板块运动引起的,同时,随着地壳上部构造变形引发的地壳或岩石圈均衡调整,则使地下深处产生相应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990.
本文主要根据二维地震剖面并结合野外露头的分析认为,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基底断裂是钦防海槽向北西冲断-推覆的前锋断层,断裂两侧的中、古生界在地层层位与厚度上存在明显差异。钦防海西-印支海槽的西界不应是灵山断裂,而应是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基底断裂,其范围远大于现今博(白)—罗(定)—广(宁)断裂与灵山断裂之间的范围。基底断裂为一无根的推覆构造带,其下掩覆了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许多区域,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