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82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旱灾--1784~1787年典型灾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德二 《地理学报》2000,55(Z1):106-112
研究温暖气候背景下的1784~1787年发生在我国东部的持续大范围严重干旱事件.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绘制历年旱灾和饥荒地域实况图,并将各地河湖干涸的记载列表显示.推算在旱情最严重的1785年,苏州夏季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近于-60%,低于最近50年的极值.有关成因的讨论指出:该个例发生于太阳黑子活动周的低值阶段,大气环流呈现纬向环流强的特点,干旱盛期处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前一年.此外,还指出该个例伴生严重蝗灾和疫病.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2008年4月20日汕头市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分析,着重讨论汕头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在这次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分析表明:低空急流和逆风区是此次暴雨的重要特征。“浣熊”减弱后的低压环流受高空槽的引导向东移动,3股低空急流在粤东沿海辐合,为强降水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和上升运动;雨团的移动受700hPa气流引导;强降水区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为40~55dBz,强降水出现在850hPa暖式切变过境阶段;风向的辐合为维持强降水起到重要作用,汕头强降水出现之前,上游地区在速度场上出现中小尺度逆风区。  相似文献   
83.
暖切变型江淮梅雨锋结构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胡伯威  彭广 《大气科学》1996,20(4):463-472
对在1991年7月上旬特别稳定的梅雨形势下持续10天的特大暴雨期作了合成和典型过程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暖切变型江淮梅雨锋天气系统模型。它在自由大气层表现为结构竖立的相当正压切变线和一种不同于经典地转动量近似的带状准二维运动场。边界层的浅层锋生倾斜环流以及偏于切变线轴以南的Ekman抽吸与自由大气层中基本上由积云对流加热驱动的竖直环流相互依存和耦合,造成持续的大暴雨。这种系统的初生和中断后复苏的机制可能是由斜压性极弱的副热带高空东移的短波扰动在低层“湿度锋”带紧南侧触发导致的一种带状CISK。  相似文献   
84.
干侵入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综述了国外近年来干侵入(dry intrusion)研究的进展和有关结果,概括总结了干侵入的基本理论、结构特征、在天气和次天气系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数值模拟结果;干侵入研究中有待于继续进行和深入的研究方向。明确了干侵入是源于对流层高层下沉至低层的高位涡低湿空气,它在气旋的爆发性发展、暴雨的增幅、位势不稳定的增强、中气旋的产生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它能够影响冷锋的演变及其降水特征。因此,对干侵入及其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天气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85.
海南岛以东外海的暖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出现的海南岛以东外海的暖涡及其形成机制作了简略的回顾及分析,认为这个暖涡是常常出现在这区域的,其存在与南海北部的西向流在遇到陆架-陆坡海域作反气旋式偏转而延伸为南海暖流有关;同时当南海暖流流向东北作反气旋式弯曲时,在暖流右侧也会出现暖涡。暖涡冬季较弱,夏季当海南岛东岸在西南风作用下出现上升流时会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6.
严蜜  王志远  刘健 《第四纪研究》2014,34(6):1166-1175
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的过去1500年气候模拟试验结果, 分析了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中国区域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的异同, 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 中国的温度变化在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有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且年代际变化特征亦不尽相同。现代暖期的温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年代际突变, 这一突变是由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引起的, 且现代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受人为因子影响较大。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主要受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 其次是土地利用/覆盖和火山活动。中国的降水变化在两个增暖期其时空格局较类似, 其主要模态均体现为西部与东部反相, 华南与华北反相。影响降水变化空间格局的因子较复杂, 各外强迫因子的作用互补。  相似文献   
87.
利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二维面对称分档云模式(two-dimensional slab-symmetric detailed spectral bin microphysical model of Tel Aviv University),对2016年9月4日16:00(北京时)前后我国华东地区的一次暖性浅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模拟,模式模拟的强回波中心高度和最大回波强度范围与观测基本一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于1 μm的吸湿性核的播撒减雨试验,分别考虑了不同播撒时间、不同播撒高度以及不同播撒剂量的敏感性测试。结果表明:在云的发展阶段早期播撒能起到更好的减雨效果,播撒时间越早对大粒子生长过程的抑制作用越强,随着播撒时间向后推移,受抑制作用最显著的粒径段向小粒径端偏移;在云中心过饱和度大的区域下方进行播撒,减雨效果更加明显,当播撒剂量为350 cm-3时,地面累积降水量减少率可达23.3%;另外,随着播撒剂量的增加,减雨效果更加显著,甚至能达到消雨的效果。因此,在暖性浅对流云中合理地播撒小于1 μm的吸湿性核能达到较好的减雨或消雨效果。  相似文献   
88.
用饱和湿空气天气动力学原理,解释了“地面流场落后”现象的物理成因,并得出一个暴雨形成的物理流程图,最后用此流程图统一解释了1988年汛期河南省25个时暴雨发生发展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9.
江西“暖区”强对流天气的热力和动力条件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许爱华  张瑛  刘献耀 《气象》2001,27(5):30-34
通过对11次区域性“暖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合成分析,得出江西产生区域性“暖区”强对流天气背景场的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总结出江西区域性“暖区”强对流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90.

过去2000年包含了罗马暖期(Roman Warm Period,简称RWP)、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edieval Climate Anomaly,简称MCA)和现代暖期(Present Warm Period,简称PWP)这3个典型暖期,前人对罗马暖期的关注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对比自然暖期和叠加了人类活动的暖期的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文章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简称CESM)的过去2000年气候模拟试验资料,在与重建资料和同化资料(Last Millennium Reanalysis,简称LMR)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对这3个典型暖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CESM的全强迫试验能很好地模拟出重建资料与LMR所反映的两个自然暖期(RWP和MCA)以及PWP,PWP相较于RWP和MCA北半球增温幅度明显更大。通过对比单因子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RWP时期主要受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同时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强迫对地表增温有一定调节作用;而MCA时期的火山活动频率相比RWP时期更小,且太阳活动稳定,此时土地覆盖的调节作用相比RWP时期减弱;PWP时期在温室气体强迫驱动下,地表温度增加显著,其贡献远超过火山活动、太阳活动两个外强迫因子,此时土地利用/覆盖强迫对增温显示出负向影响,同时北极涛动增强,进一步加剧PWP时期的增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