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96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2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土壤呼吸的微小变化会对大气CO_2浓度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在极端干旱区。通过对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四道桥的混合林、胡杨、柽柳、农田及裸地的土壤呼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夏季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大小排序:胡杨柽柳混合林>柽柳>农田>胡杨>裸地,各类型的5 cm处土壤温度和湿度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温度在22~35℃,土壤湿度集中在13%~61%的变化范围。探究了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地表温度、空气温度及空气湿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发现它们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表明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2.
90年代以来,祖国的母亲河——黄河下脖频繁发生断流,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括带幕严重影响,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3.
钱尚忠  谷德振 《地质论评》1945,10(Z1):51-54
(一)绪言 (附图一版) 民国卅一年冬作者等往乐山犍为一带调查金矿时,曾於二叠纪顶部见到铝土页岩一层,厚约二十馀公尺,分布甚广,经分析结果最佳者含氧化铝百分之五十三、五、氧化矽百分之四  相似文献   
104.
黄河下游沿程冲淤及溯源中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为沿程冲淤与溯源中淤综合作用的结果。沿程冲淤主要与河流流量及含沙量的变化有关,而溯源中淤是由于河流下游基准面的变化,主要为河长的改变引起。这样,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可用一包括流量,含沙量及河长三个指标的多元线性方程来拟合。根据1950-1992年黄河下游各站3000m^3/s水位的年变化数据,黄河尾闾各年汛捂 的河长及年平均流量,年平均含沙量等资料,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黄河下  相似文献   
105.
潍河下游地区浅埋古河道沉积与第四系地层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埋古河道带以冲洪积扇体为核心向北呈指掌状分布,古河道沉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沉积以中、细砂为主,粒度变化比较大,晚期沉积物以粉砂为主。在垂向上,古河道自下而上分为5段,其粒径呈愈向上愈细的趋势。钻孔剖面分析表明,潍河古河道沉积在横向上摆动幅度不大,沉积物自浅埋古河道主流带向两侧逐渐变细,沉积物粒度也随水动力强弱变化而变化,从上游到下游粒度变细,分选性增强。潍河下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共发育5期古河道,与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相对应。其中Ⅰ、Ⅱ期古河道厚度大,颗粒组,纵向上连续性好,为优良的含水层,其埋藏层位与古卤水埋藏层位基本一致,相互贯通,古河道成为卤水入侵的良好通道。晚期古河道沉积厚度大,沉积物粒度小,是早期主要的淡水取水层,但人类开采地下水的活动使其已成为海水入侵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06.
107.
为研究黄河下游惠民地区地下咸水分布特征,在该区域开展了直流电阻率法测量工作。通过电阻率测井确定区内咸水层视电阻率数值分布范围和咸—淡水界面变化特征,以此约束电阻率测深数据的分析,提高对咸水层分布解释的准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咸水层顶界面埋深主要位于20~50 m区间,局部发育至浅地表;咸水层底界面推断埋深主要分布在160~300 m区间,近似NW走向逐渐变浅。经后期水样调查和钻探验证,推测的地下咸水分布特征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直流电阻率法在地下咸水分布特征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8.
作为淡水生境的顶级捕食者,水獭的分布变迁反映了水域生态系统的演变。江苏沭阳吕台井出土的6件水獭亚科下颌骨,经考古分析和碳十四测年,年代为唐代前期。根据现生江獭(Lutrogale perspicillata)与欧亚水獭(Lutra lutra)的形态差异(前者尺寸更大、 p4后附尖和m1下三角座更发育、下颌体更纤薄),确认吕台井标本分属江獭和欧亚水獭,其中江獭是纬度最高的出土记录。通过形态学研究,我国江獭还出土于中-晚更新世的安徽和县龙潭洞、广西荔浦洞穴、江西万年吊桶环,以及全新世早中期的广东英德牛栏洞、浙江余姚河姆渡、宁波傅家山、湖南洪江高庙等遗址。古文献考证表明,江獭和欧亚水獭分别对应了史料中的“猵(獱)”和“獭”;西汉至北宋时期,两者曾共存于黄淮流域。北宋以后,江獭从黄淮流域消失,反映了黄河泛滥导致的湖泊变迁;最终,江獭从我国大部分地区灭绝,现仅残存于珠江口和西双版纳。江獭在我国的区域性灭绝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大型淡水水体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9.
黄河下游河滨湿地不同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暖温带河滨湿地植被以草本植物群落为主。以黄河下游河滨湿地的河漫滩和背河洼地的15个草本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研究河滨湿地不同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15个草本植物群落中共有31科73属94种植物,包括2科蕨类植物门植物和29科被子植物门植物,其中,禾本科植物最多(12属17种);丰富度最高的是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群落;15个草本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介于0.22~2.07之间,人工群落荷花(Nelumbo nucifera)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低,仅0.22,而另一人工群落水稻(Oryza sativa)的Shan-non-wiener指数却最大,达到2.07;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如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水烛(Typha angustifolia)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大于0.6;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荷花群落,而最低的是水稻群落;15个群落中,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各群落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河滨湿地自然草本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人工草本植物群落,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则是前者低于后者,但人工草本植物群落与自然草本植物群落间4个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0.
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活动与2003年江淮流域梅雨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梅士龙  管兆勇 《大气科学》2008,32(6):1333-134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 研究了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动的传播情况。结果发现, 斜压波组织成波包向下游传播且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波动起源于巴尔喀什湖西北侧, 沿着西北-东南向的路径向东南传播, 传至江淮流域大约需要3天。斜压波包所带来的扰动能量为江淮流域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积聚。通过与1998和1997年这两个梅雨年份的比较, 发现1998年异常强梅雨年的斜压波包的活动特征与2003年的相似, 但在梅雨降水非常偏少的1997年, 未发现有明显的斜压波包向下游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