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5篇
  免费   1099篇
  国内免费   173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003篇
地质学   551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3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16篇
  197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应用改进的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17年伽师强震群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较强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推断出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的雁行断裂.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2177个P波初动方向记录,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平均震源机制解.基于Silver的震源模型,由震源谱推断了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及应力降.文中最后用右阶雁行断裂的数值模型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图像,用其解释了序列地震震源机制的多样性和低应力降现象,并认为特定的雁行发震构造与强震的多发性有关.  相似文献   
22.
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春林 《地震》2004,24(1):42-49
根据《中国震例》(1966~1999年)在中国大陆发生MS≥5.0地震188次震例资料 , 将其中与流体异常相关的126个震例中的803项流体异常按异常出现、 异常转折至发震随时间变化和异常数量随震中距距离变化分布的时、 空特征进行统计、 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趋势性异常还是短临异常, 在不同的时间段中, 异常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布特征; 异常数量空间分布会随震中距的变化而不同。 在统计研究中还表明, 两者在时、 空分布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3.
24.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M6.0地震, 该地震发震构造不明, 发震机理尚存在争议.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有助于分析地震活动时空演化与震源破裂特征, 能够有效揭示活动构造机制和地震发生机理, 为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为此, 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法对震中及附近2009年1月至2021年10月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定位, 结果显示, 研究区地震震源深度大多集中在10 km范围内, 事件主要沿地表断层呈条带状或丛集分布, 部分震群邻近当地工业井, 周边无明显断层分布.其次, 通过CAP波形反演计算得到M≥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表明研究区震源破裂以逆冲挤压型为主, 部分震源机制解具有不确定性.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区域应力场, 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应力场与地震事件的力学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 区域应力场以水平构造挤压作用为主, 部分事件震源机制解与其吻合度较低, 暗示存在局部应力差异.综合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已知断层展布以及区域应力场等研究结果, 认为华蓥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与资源开采活动密切相关, 泸县M6.0地震是在局部应力场扰动下, 下方滑脱层活动触发了上覆隐伏断层的挤压错动而产生.

  相似文献   
25.
26.
1980年10月10日阿尔及利亚的阿斯南(El ASnam)发生了Ms=7.2级地震。震后法-阿联合考察队布设了临时地震台网。其中有法国斯特拉斯堡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为作近场研究而布设的由8个地震站组成的遥测地震台网,取得了良好的记录,较精确地确定了各项地震参数。我们试用了J.A.Mendiguren所提出的“用综合节面解寻找不同震源机制分布区域的方法”,利用上述台网所取得的部分余震资料,对该区余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7.
马鸿庆 《地球物理学报》1982,25(02):163-171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共研究了13次大、中地震前的b值的区域分布,发现震中附近有个低b值区域,其外围有个高b值区域。这两个区域的半径R与主震震级M_s之间呈对数直线关系,由此可估计地震孕震区的大小,并可粗略地预测未来发生的大震的震级,也还可确定计算b值随时间变化所取的区域范围。另外,还分析了西南地区的永善地震和炉霍地震在不同区域内的震前b值随时间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震前b值变化的相似规律性。  相似文献   
28.
29.
30.

地震波衰减研究是了解岩石圈构造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OBS2016-2测线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 首次对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波衰减特征进行研究, 通过正演模拟获得该区域二维纵波衰减(QP)结构.结果表明, 下陆坡的上地壳存在一个宽约40 km, 厚度约为4~5 km的高衰减区, 其特征为低纵波和横波速度(VP为5.5~6.3 km·s-1VS为3.1~3.6 km·s-1)以及较低的波速比(VP/VS为1.72~1.80), 对应较低的QP(280~410), 推测与断裂发育有关, 且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的上地壳高衰减区具有低QP(300~400)和高VP/VS(1.90~1.96)特征, 可能对应较多的断裂发育及流体运移.洋陆过渡区域下地壳高速异常体表现为相对低的QP(550~600), 对应较高的VP(7.0~7.8 km·s-1)和VS(3.5~3.8 km·s-1)以及较高的VP/VS(1.85~1.96), 推测与蛇纹石化作用有关.蛇纹石化可能进一步增加岩石的孔隙度并导致更多的流体运移, 使得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存在较高的地震波衰减.QP结构有助于我们分析南海大陆边缘的地震波衰减特征, 结合VPVS以及VP/VS, 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地质结构和岩石属性, 对进一步挖掘OBS数据信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