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15篇 |
免费 | 1099篇 |
国内免费 | 1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4003篇 |
地质学 | 551篇 |
海洋学 | 57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235篇 |
自然地理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50篇 |
2022年 | 218篇 |
2021年 | 233篇 |
2020年 | 159篇 |
2019年 | 157篇 |
2018年 | 117篇 |
2017年 | 130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144篇 |
2014年 | 178篇 |
2013年 | 181篇 |
2012年 | 210篇 |
2011年 | 198篇 |
2010年 | 170篇 |
2009年 | 198篇 |
2008年 | 188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144篇 |
2005年 | 127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135篇 |
2002年 | 175篇 |
2001年 | 164篇 |
2000年 | 124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103篇 |
1997年 | 87篇 |
1996年 | 107篇 |
1995年 | 85篇 |
1994年 | 91篇 |
1993年 | 87篇 |
1992年 | 87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66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13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16篇 |
1977年 | 14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16篇 |
197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潮汐应力、构造应力、地震断层和岩石破裂滑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作用的力学模式,该模式将潮汐应力与地震应力作用相结合,描述了沿地震主压应力和地震主张应务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力学作用方式,从而切入潮汐应力触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认为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在实质上归结为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的促滑作用,这种促滑作用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在此模式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不同类型地震的潮汐触发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计算了中国及邻区一千多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这些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按纬度区域统计了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类型以及它们与潮汐应力作用方式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论: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的比例随区域纬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其中,走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低纬区较大,而倾滑斜型断层的比例在中高纬度区较大;对整个统计区域而言,受增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数比例大于受减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对不同的纬度区域,不同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与之促滑的发震断层类型也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将中国及邻区受到潮汐触发作用的地震按构造应力区域划分,计算了这些地震发震时刻的日月位置参数,得到了各构造区域上具有潮汐触发物理机制的地震发震时的日、月位置参数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2.
何学会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8(2):48-54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剪切波速法,逐步判别法等预测震害,这对唐山地震前缺乏标贯资料的高烈度城镇区,需补充预测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4.
5.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地区发生Mw 6.4级地震,然而发震区的活动构造前期研究薄弱。针对此次地震开展监测与震源参数反演研究,对深入掌握漾濞地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孕震及发震机理和构造活动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欧洲航天局两个轨道的Sentinel-1A SAR卫星影像获取了升、降轨的同震形变场,并利用Okada矩形弹性位错模型反演了震源参数以及同震的滑动分布。监测结果显示,同震破裂引发的最大隆升和最大下沉形变均超过10 cm。同震位错模型反演结果表明:漾濞Mw 6.4级地震是由长度12.2 km、宽度5.0 km、走向132°、倾角83°的断层引发的;此次地震是一次显著的右旋走滑运动的破裂事件,其平均滑动量为0.19 m,平均滑动角为-153.6°,矩震级为Mw 6.1,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计划等公布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同时,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同震引发的库伦应力变化为4.21×1025 dyne·cm-1,相当于矩震级... 相似文献
6.
4次破坏性地震所伴随的震磁变化用压磁效应作了解释。这睦变化是在日本中部伊豆半岛东部观察到的。大部分数据由重复测量获得,虽然这些数据受到电力火车噪音的影响,但在靠近地震的测点土观测到了有意义的地磁变化。1978年伊豆半岛附近地震与1080年伊豆半岛东部近海地震的同震绪阿由压磁模型得到很好的解释。在靠近1976年河津地震震中的一个测点上观测到高达5nT的总强度变化。该变化不能由单断裂模型解释,由此提出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壳形变观测研究,概略回顾了中国大陆地壳形变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与强震孕育过程关联的多尺度地壳形变动态特征,以及震前各类形变异常信息提取方面的进展和认识。目前能给出明确时间尺度(10年和更短)强震预测的地壳形变有效依据仍不足,需有效识别孕震晚期强震源逼近发震的过程,推进中国大陆强震预测在较短时间尺度的进展。结合几次强震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到的较显著的地壳形变转入非弹性变形状态的分析,讨论了在观测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条件下,逐步实现对孕震晚期强震源逼近发震过程有效识别的可能性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跨断层形变的慢时变结构分析与异常识别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自适应控制理论引入跨断层流动形变分析。利用甘肃及与宁夏、青海交界的监测区内石灰窑口、红柳峡、窝子滩、扁都口、南营5个场地典型观测曲线,构建慢时变前兆系统结构,研究其与6级左右及6级以上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可能关系。可显示震前中短期阶段最大特征根模1.0以上异常,异常识别较原始观测曲线分析减少了人为性与经验性,也反映出断层形变前兆系统结构的动态变化和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总体最小二乘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较最小二乘方法更为严密的平差方法,总体最小二乘能够顾及系数矩阵和观测值矩阵同时存在偶然误差并加以改正。然而对于总体最小二乘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在根据实际数据建立模型时总体最小二乘方法改正系数矩阵和观测值矩阵误差的能力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针对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讨论总体最小二乘方法的灵敏性,利用仿真实验数据验证总体最小二乘方法在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改正能力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