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036篇 |
免费 | 7639篇 |
国内免费 | 24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77篇 |
大气科学 | 727篇 |
地球物理 | 30299篇 |
地质学 | 7922篇 |
海洋学 | 3753篇 |
天文学 | 88篇 |
综合类 | 1785篇 |
自然地理 | 7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3篇 |
2023年 | 899篇 |
2022年 | 1213篇 |
2021年 | 1311篇 |
2020年 | 1097篇 |
2019年 | 1089篇 |
2018年 | 760篇 |
2017年 | 785篇 |
2016年 | 712篇 |
2015年 | 1044篇 |
2014年 | 1666篇 |
2013年 | 1435篇 |
2012年 | 1887篇 |
2011年 | 1699篇 |
2010年 | 1711篇 |
2009年 | 1901篇 |
2008年 | 1842篇 |
2007年 | 1417篇 |
2006年 | 1494篇 |
2005年 | 1376篇 |
2004年 | 1340篇 |
2003年 | 1345篇 |
2002年 | 1481篇 |
2001年 | 1352篇 |
2000年 | 1271篇 |
1999年 | 1202篇 |
1998年 | 1187篇 |
1997年 | 1190篇 |
1996年 | 1286篇 |
1995年 | 1350篇 |
1994年 | 1262篇 |
1993年 | 1262篇 |
1992年 | 1281篇 |
1991年 | 1093篇 |
1990年 | 981篇 |
1989年 | 698篇 |
1988年 | 105篇 |
1987年 | 52篇 |
1986年 | 61篇 |
1985年 | 58篇 |
1984年 | 62篇 |
1983年 | 49篇 |
1982年 | 68篇 |
1981年 | 47篇 |
1980年 | 54篇 |
1979年 | 58篇 |
1978年 | 38篇 |
1977年 | 38篇 |
1976年 | 36篇 |
1974年 | 4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使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ArcGIS平台,分析崩塌滑坡在坡度、高程、地层岩性、距离发震断层距离和距离水系距离方面的敏感性。用信息量法,以此五因子为评价因子,对研究区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中度和高度危险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24.79%和20.48%,91%的受损房屋处于基本无危险区和轻度危险区,但仍有部分房屋处于中高度危险区,应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962.
青海玉树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青海玉树是巴颜喀拉地块西南边界上的典型历史强震区。最新的活动断裂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新构造期间主要发育清水河断裂带、玉树断裂带、阿布多断裂带和杂多断裂带4条NW向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其中,构成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系尾端构造的玉树活动断裂带是该区活动性最显著的岩石圈断裂。该断裂是由当江断裂、结古—结隆断裂和巴塘断裂3条斜接的主干断层和夹杂其间的多条次级断裂所共同构成的Z型左旋剪切张扭性变形带。它在上新世以来和晚第四纪期间的左旋走滑速率为4.0~5.4mm/a,调节了该区大部分的块体挤出与旋转变形,并构成该区大震活动的主要控震构造。历史强震梳理和古地震研究揭示,玉树主干走滑断裂带自约14530a BP以来至少发生了包括2010年地震在内的共11次大地震,原地重复间隔平均在千年以上,最长达近3000a。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之后,玉树—甘孜断裂带的主干断层表现为平均间隔为50~100a的低频、串联式分段破裂过程,并且大震活动存在从东南向西北迁移的趋势。通过对玉树断裂未来大地震危险性进行综合地质判定认为,该区至少仍存在6段未来百年内大地震危险程度不同的地震空区,潜在的大地震震级为Mw6.6~7.3,其中危险性相对较高的段落主要是当江断裂带的当江—拉则段和结古—结隆断裂带上的结隆—叶卡诺段与桑卡—相古段。 相似文献
963.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似,具有多期性和一定的原地复发性。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地震落石分布的主要特征为:多集中发育在活动断裂带附近的陡峭基岩斜坡下方,分布零散,且滚动较远,并常与古地震滑坡相伴生。初步获得的8个地震落石钙膜U系测年结果分布在距今6030±300a BP、4720±210a BP、3530±490~3560±280a BP、2010±160a BP、1090±70a BP、760±20a BP和230±20a BP年龄段,与该区古地震探槽和滑坡反映的地震事件比较吻合,进一步揭示玉树断裂带附近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过多期可导致地表产生地震落石的事件。同时也说明,地震落石及其钙膜测年是特别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潜在古地震研究方法或途径。 相似文献
964.
北京昌平十三陵钻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断层活动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运用北京昌平十三陵钻孔98 m深度原地应力测量和实时监测数据,依据弹性力学应力张量叠加原理,计算得到不同时段地应力结果;根据断层滑动摩擦准则,探讨南口山前断裂活动性,对了解该区地震危险性有重要的意义。原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计算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初和2013年3月31日,最大水平主应力平均值分别为5.30 MPa和7.56 MPa,呈增加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也由NNW逐渐过渡到NE至近EW向。断层面上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结果显示:在2010年1月初和2013年3月底,平均比值分别为0.12和0.22,虽均没有达到断层面临界滑动摩擦系数0.6,但其显示出的增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构造活动有增强的迹象,该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65.
966.
967.
968.
5.12汶川震区植被遥感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遥感应用数据选择原则,选取了5.12汶川地震前后三年周期内同季节的Landsat-TM遥感图像,进行了遥感植被监测应用的波段选择分析和NDVI提取方法的详细介绍,并分别用NDVI植被指数、监督分类等方法对震区地震前后的植被信息进行了提取、统计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从2007年9月到2008年7月,灾区植被的总体分布有所减少,减少量为5.3%;从2008年7月到2009年6月,植被的总体分布有所增加,2009已经接近2007年水平,达到震前覆盖率的98.3%. 相似文献
969.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地区地震资料自身的特点,本文依据地震信号传播的特性和波场之间的差异,通过多域(多种线性变换域和频域)奇异值分解(SVD),然后提取目标信号的奇异值重构地震信号的方法,实现地震波场分离与去噪处理.与传统SVD地震波场分离与去噪技术相比较,该方法的目的性更强,直接针对感兴趣的地震信号成分进行SVD波场分离与去噪,在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同时,确保了信号的高保真度和分辨率;同时,避免了以往SVD技术应用空间狭窄,有效信号损失严重等缺陷性.从实际资料处理结果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0.
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表征地震动的强度特性,场地条件是影响反应谱平台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取6组同一地区断层距相近而场地条件不同的强震记录,对其标准化的加速度反应谱形状及平台值进行分析;并以汶川地震中173个有详细地勘场地上的强震记录为基础,统计分析了不同场地类别和断层距区间内的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场地条件对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有较大影响,随着场地变软,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增大.本文定义了场地影响系数,计算并给出了不同地面峰值加速度对应的场地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