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6篇 |
免费 | 263篇 |
国内免费 | 1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2篇 |
大气科学 | 182篇 |
地球物理 | 207篇 |
地质学 | 297篇 |
海洋学 | 66篇 |
天文学 | 47篇 |
综合类 | 49篇 |
自然地理 | 2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8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4篇 |
194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青藏高原东南缘受印度板块的持续挤压发生了强烈的陆内变形,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保山地体中新世以来发生强烈的旋转变形,因此,在保山盆地东南缘上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中采集了30个采点(约300块定向样品),其中160块样品分离出了特征剩磁分量,通过了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代表了沉积地层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分量。地层产状校正后剩磁平均方向为:Ds/Is=20.2°/37.1°,Ks=59.7,α95=4.8°,N=16;对应古地磁极为:北纬67.9°、东经205.7°,A95=2.6。通过与保山盆地东缘科研钻井磁性地层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确定羊邑剖面年代为6±0.2Ma;与10Ma东亚构造稳定区古地磁参考极对比发现,保山盆地发生了19.2°±6°的顺时针旋转,表明保山地体上新世以来平均顺时针旋转速率为3.2°±1.0°/Ma,如此快速的旋转速率印证了保山地体和腾冲地块古近纪和中新世古地磁研究所揭示的大角度顺时针旋转变形量。 相似文献
902.
本文利用一些复随机变量的分布和统计推断理论,导出了向量过程的正旋谱、负旋谱、谱差、总谱、外自谱、频域外自相关函数、外自谱的位相函数等估计量的渐近分布以及它们的置信区间,并简略地讨论了所得置信区间的最优性。最后用锚系海流计资料实例说明了所得置信区间公式在海流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03.
马里亚纳岛弧系的垂向旋转运动与海槽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处于垂向旋转应力场作用下的马里亚纳岛弧系发生了垂向旋转运动,岛弧表面张裂而一分为二,形成东海脊和西海脊.东海脊的旋张掀斜运动使早期形成的岛弧向海沟轴方向不断迁移、沉降,同时导致马里亚纳海槽形成. 马里亚纳海槽新月形形态的形成是由于沟-弧系水平方向的差异性运动和岛弧系向东的差异性旋张掀斜运动所致.马里亚纳海槽实质上是岛弧系中发育的负向构造,始终属岛弧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04.
用旋转主分量分析四川降水自然天气季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旋转主分量及多元最优分割法,探讨了四川4—9月的候降水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在多年平均气候及逐年之中,降水分布的季节转变皆表现出突变性,这些突变受着季风环流系统(西太洋副高、印缅传槽、西风带气流强弱等)的季节急变影响。 相似文献
905.
塔里木盆地新元古界的构造属性及结构构造长期以来存在争议,也是深层研究的重点及难题.通过区域探井和地震资料联合解释,结合航磁资料综合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深层存在近20个大小不等的南华纪-晚震旦世裂陷.裂陷发育在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上,与上覆显生宙盖层构造格局迥异.受正断层控制呈半地堑、不对称地堑及垒堑相间的构造样式,从东北到西南可分为NWW、NEE、NW向展布的三个裂陷群,地层最大厚度可达4100m.从南华纪到震旦纪主要断裂继承性活动,断陷沉降中心沿断裂向东迁移,震旦纪末期至早寒武世断裂活动减弱至停止.断裂走向及沉降中心展布表明,新元古代塔里木陆块不同部位分别处于NNE-SSW、NNW-SSE向拉张古应力场(相对现今),并伴有顺时针旋扭作用.根据同沉积断裂的活动性差异、岩浆活动、裂陷充填沉积物及与航磁异常的协调性分析,裂陷的构造属性多以大陆裂谷及陆内断陷为主.裂陷的主要发育期在0.8~0.61Ga,其形成与南阿尔金-西昆仑洋、南天山洋的初始打开为响应,且是Rodinia超大陆主要裂解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06.
简述了旋转冲击钻井工具的特点以及使用原理,其较以往其它提速工具不同之处是结合了机械冲击和水力脉冲破岩两方面的破岩能力。重点分析了该工具在塔河油田12区块使用后的提速提效对比情况以及不同地层的提速情况。目前该工具已经在塔河油田12区块多口井进行了使用,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最低提速为25%,最高提速近45%。分析认为,该工具对于12区块哈拉哈塘组地层而言,提速效果不很理想;对于使用常规“PDC+螺杆”钻具组合可钻性较差,机械钻速不高的井段和地层钻速提高明显,原来钻速较低的井段,钻速提高越快,比如卡拉沙依组和东河塘组地层钻速提高明显很多,最高达到60%以上,一般也在30%以上;同时使用该提速工具后,钻时变得逐步均匀,每米钻时驱于平均,钻头的破岩能力均向化。 相似文献
907.
利用空心圆柱扭剪仪对饱和砂土进行了应力主轴固定和偏应力比增大(即定向剪切)、偏应力比不变和应力主轴单调旋转(即纯应力主轴单调旋转)、偏应力比和应力主轴偏转角同时增加、偏应力比和应力主轴偏转角分段增加4个系列的排水剪切试验,着重分析不同应力路径下饱和砂土的变形特性及主应力和主应变增量方向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纯应力主轴单调旋转下,主应力增量方向在45°~135°范围内变化,主应变增量方向逐渐偏向主应力方向;偏应力比和应力主轴偏转角同时增加下,砂土变形不断增大,当主应力增量方向 45°时,主应变增量方向与主应力增量方向基本一致,但当 45°时,主应变增量方向逐渐偏离主应力增量方向。当应力状态在偏应力比 0.75、应力主轴偏转角 45°范围内时,体应变、最大剪应变与应力路径无关,且后期纯应力主轴旋转下砂土变形不受前期加载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8.
针对区域电离层变化情况较为复杂,所确定的电离层模型系数难以反映其短时间内的变化情况问题,该文提出了利用旋转地图内插结合曲面拟合模型实现区域电离层实时监测方法。采用旋转地图内插IGS提供的电离层数据,能够有效补偿电离程度与太阳位置的强相关性,提高总电子含量内插精度;基于曲面拟合模型对区域电离层进行实时监测,实现了模型系数的实时更新。利用JSCORS网的双频观测数据,采用曲面拟合模型建立了实时的区域电离层监测模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其网内外精度分别优于0.81TECU和0.96TECU。 相似文献
909.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