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762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1 毫秒
321.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靳久强  孟庆仟 《地质论评》1999,45(1):92-104
西北地区各板块于古生代末-三叠纪初连为一体,形成了造山带围绕稳定地块的构造格局,为侏罗纪盆地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早-中株罗世时,西北地区整体上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它是南方特提斯洋板块两次俯冲挤压运动之间应力松弛的产物,西北地区的侏罗纪盆地经历了两期盆地类型的发育和叠加,中株罗世西山窑结束时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类型的转型期,早期为伸展型断兀盆地,晚期为挤压型坳陷盆地,根据盆地的力学性质,几何形态,大地  相似文献   
322.
济阳坳陷复式油气聚集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济阳坳陷为例,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集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简明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构造带复式油气聚集特点和分布规律,总结了低凸起、陡坡式、中央背斜式、缓坡式、洼陷式和凸起式等六种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其中,低凸式、陡坡式、中央背斜式聚集带是济阳坳陷最有利和最重要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洼陷式、凸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323.
断陷盆地新近系的成藏规模与深层油气汇聚及立体输导体系息息相关,断陷盆地新近系源外目标圈闭油气充注的差异性是新近系目标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渤海海域庙西北凸起东侧陡坡带为例,分析了陡坡带油气汇聚体系组成要素,通过断层输导能力评价划分了优势充注段,进而在断层充注段控制下开展了油气运移模拟。研究表明:(1)陡坡带汇聚体系由深层聚烃砂体、边界大断层、浅层晚期断层3个部分组成。(2)汇聚体系中3个部分的各自优势汇烃要素相互作用组成主要运移路径,最终体现在与目标圈闭搭接的断层充注段上;庙西北凸起东侧主干运移断层中段为强充注区,北段为中等充注区;次级运移断层中4,6,8号断层发育强充注段,1,2,11号断层发育中等充注段。(3)构造层运移模拟发现庙西北凸起东侧陡坡带中段发育油气聚集区,东侧发育2条主要运移路线,同时南侧发育1条主要运移路线;3号典型砂体发育4个汇聚区,其中汇聚区C为汇聚能力最强区域。研究成果可为目标区井位部署提供参考,技术方法可为油气汇聚成藏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24.
先锋盆地超厚优质煤层的异地成因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先锋盆地赋存有超厚的优质褐煤。煤层中发育有着丰富的异地成因的沉积学标志。这些成因标志揭示了一种新的异地堆积亚模式,即“腐植型植物碎屑河流远源搬运→植物碎屑扇三角洲沉积+湖滨泥炭沼泽植物碎屑沉积+泥质碎屑沉积→洪水或水下重力流的混合和搬运作用→有机碎屑与无机碎屑的机械分异和再沉积”,简称为“湖相植屑扇三角洲-水下重力流二次堆积”,或者“先锋亚模式”。这种亚模式补充了作者原先所建立的中国中、新生代内陆断陷盆地超厚煤层的成因模式——“阜新亚模式”和“抚顺亚模式”,可以统称为“异地-微异地湖泊二次复合堆积模式”。  相似文献   
325.
开展生态状况评价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方正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19年9月的Landsat 8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该地区3个县的地面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亮度和湿度;之后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将生态状况划分为优良、良好、中等、一般、较差5类;最后利用2020年的GlobeLand 30数据结合目视解译,在研究区划分出林草地、建设用地、旱地和水田,并分别以各县域和用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开展生态状况评价与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各县域间的生态状况差别不明显,且整体上均为良好,其中优良、良好、中等的区域占比约96%;不同用地类型间的生态状况差异较大,其中林草地以优良、良好为主,建设用地以中等、一般为主,旱地以良好为主,水田以良好、中等为主。该研究初步揭示了巴彦—方正地区的生态状况,可为绿色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26.
李丹  庄义琳  吴秀芹 《地球学报》2021,42(3):435-443
岩溶断陷盆地作为我国西南部重要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价值不可估量.其独特的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探讨在未来全球变暖的必然趋势下断陷盆地植被变化趋势,能为进一步了解岩溶断陷盆地植被变化的气候驱动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2001—2016年间气象数据集和NDVI时间序列数据,利用TS非参数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327.
为明确沙河子组优质储层的成因,综合砂岩薄片鉴定结果和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和泥岩微量元素等测试的数据,在沙河子组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讨论层序地层格架内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沙河子组可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4个体系域;层序格架内成岩特征差异包括层序界面和层序单元两个部分,层序界面对胶结和溶蚀作用控制较强,界面上压实强度高、胶结物更发育,界面下溶蚀作用普遍;层序演化过程中不同体系域内主要成岩事件对水体盐度、介质环境变化的响应,使低位体系域以方解石胶结和绿泥石环边胶结为主,湖扩展体系域发育强烈的长石溶蚀和伊利石胶结,高位体系域以机械压实、硅质胶结为主,湖退体系域则以长石、火山岩岩屑溶蚀和高岭石胶结为特征。层序格架内不同部位沉积环境差异影响堆积其间沉积物特征,决定了其成岩作用物质基础和初始孔隙度;体系域内水体性质周期性演化,在层序不同部位形成差异性的早期成岩,造成各体系域孔隙演化路径差异,使湖退体系域和湖扩展体系域成为油气聚集时最有利的储集体。  相似文献   
328.
酒泉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及控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几何形态、沉积构造特征、古地温及火山岩等沉积盆地鉴别标志,认为酒泉盆地为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中生代早白垩世属伸展断陷盆地,新生代为陆内挤压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盆地叠合类型为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叠合方式总体为正交式叠合,其中陆内坳陷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可以划分为披盖叠合型、局部叠合型、未叠合型3类,按照断陷盆地与陆内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叠合位置,将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划分为前陆冲断带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斜坡与次级凹陷的叠合、隆后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4个亚类。中新生代盆地叠合控制了酒泉盆地油气成藏,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决定了不同次级凹陷(含油气系统的)范围和优劣,中新生代盆地叠合不仅加速了烃源岩成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对构造圈闭、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储层物性的改善(裂缝的发育)起关键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次级凹陷叠合方式和叠合强度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差异,油藏特征和油气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329.
川西盆地演化及盆地叠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川西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松潘甘孜构造带东缘龙门山前陆地带,是四川盆地的一部分。自震旦纪以来,川西盆地经历了海相盆地与陆相盆地两个时期的演化,其中陆相盆地演化与松潘-甘孜构造带及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晚三叠世以来,川西盆地与松潘-甘孜构造带、龙门山构造带之间经历了盆岭耦合与盆山耦合两期构造动力学演化过程,形成了结构复杂、多期演化的叠合盆地,其盆地性质、类型在不同地质时期各不相同。总的说来,川西盆地经历稳定克拉通海盆发展时期(震旦纪-中三叠世)、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发展时期(上三叠世须家河组一段-须家河组三段)、陆相坳陷盆地发展时期(须家河组四段-中侏罗纪世)、前陆盆地发展时期(晚侏罗世-现今),最终形成了4期单型盆地的有序叠置。  相似文献   
330.
一般认为经典层序的湖(海)平面变化轨迹为正弦曲线,且可分出低位稳定、上升、高位稳定和下降4个阶段。按照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每个三级层序由3个体系域组成,目前也有人认为划分出4个体系域更合适。但在断陷湖盆中,发育了一种特殊的层序,其湖平面变化呈折线,仅可分出上升阶段(T)和下降阶段(R),缺失稳定阶段,我们将此类层序称为T-R层序。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幕式构造运动和沉积物快速充填是T-R层序形成的关键。层序发育的早期阶段,幕式构造运动产生新生可容空间,决定了T旋回的发育,形成了以深水泥岩、页岩等沉积为特征的湖侵域;晚期阶段,沉积物快速充填减少可容空间,决定了R旋回的演化,形成了以前积式砂体为特征的湖退域。T-R层序与油气勘探关系密切,湖侵域烃源岩发育,湖退域储层发育,并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