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4篇
  免费   649篇
  国内免费   864篇
测绘学   144篇
大气科学   526篇
地球物理   837篇
地质学   2861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58篇
自然地理   90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4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51.
对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2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记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并应用H-k叠加方法,求得每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以此为约束,进一步作接收函数反演,获得各个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后龙门山与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速度结构相似,而前龙门山的地壳速度结构则与四川盆地相似.由此说明,中央主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之间主要的边界断裂.松潘甘孜地块至后龙门山中南部地区存在下地壳低速层,有利于中上地壳物质的滑脱作用.远震接收函数和布格重力异常的分析结果支持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为滑脱-逆冲型的论断.在松潘-甘孜地块内可能具有双层的滑脱构造.上层滑脱发生在10~15km的深度上,该滑脱带表现为高温韧性滑脱剪切带.下层滑脱则发生在30km左右的深度上,其下方为青藏高原东部广泛存在的下地壳流.布格重力异常的分析表明,在中上地壳,四川盆地的密度较高,松潘-甘孜地块密度相对较低.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密度较高的一侧,是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南方的四川盆地逆冲的结果.在地壳下部,四川盆地为高P波速度和高密度区,表明地壳物质是坚硬的.松潘-甘孜块体是低S波速度和低密度区,表明物质比较软弱.高密度块体阻挡了青藏高原东部下地壳物质向四川盆地下方的流动.受印度板块往北运动的影响,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向东流动.中上地壳物质向东运动受到刚性强度较大的扬子地块的阻挡,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产生应力集中,导致中央断裂带上应力突然释放,产生汶川Ms8.0级地震.  相似文献   
852.
使用NCEP数据分析新疆于田地震前异常增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为监测地震异常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分析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7.3级地震前一个月的NCEP数据,发现2月18日06时(UTCS世界标准时间)在震中附近的断层带上出现温度异常,随后异常持续并向震中位置靠近。20日18时,异常区域完全覆盖震中位置,增温幅度达到7 K。21日12时异常结束。分析表明:温度异常区域与断层分布具有一致性,增温中心对应未来震中位置,增温幅度和发震震级可能存在对应关系,这对预测地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3.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9年2月12日签发了新出综合[2009]86号文件,同意创办(以下简称JAL,汉文刊名:干旱区科学)英文刊,其为季刊、大16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65-1278/K.  相似文献   
854.
新疆表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次研究以国家"305"项目新获得积累的新疆地球化学勘查数据为基础,以岩石地层分区为框架,按照岩石地层单元出露情况,利用面积加权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理统计分析系统下,对新疆及其三个主要地层区--塔里木地层区、中南天山-北山地层区和北疆地层区进行了39种元素的表壳元素丰度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新疆及其三个主要地层区表壳元素丰度总体表现出上陆壳的特点,但又各具差异,反映出新疆地壳的不均一性,塔里木地层区主要表现出成熟上陆壳,北疆地层区表现为年轻上陆壳,中南天山-北山地层区则呈现过渡特点.通过统计、对比,本次研究指出新疆表壳元素丰度受岩石地层单元元素丰度和岩石地层单元地表出露面积控制,其变化是地壳演化历史的产物,总体上并不服从正态分布,前人利用迭代剔除法获得的结果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55.
信息博览     
《西部资源》2009,(2):59-64
我国将投资7.3亿勘探新疆"三大山系"矿产资源今年我国将投资7.3亿元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阿尔金山"三大山系"加快勘探矿产资源,为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接替基地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856.
857.
《干旱区地理》创刊于1978年,是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已成为干旱区研究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在知识创新中为科技人才搭建了发表论文的平台,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建设及新疆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58.
新疆旅游资源的类型、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全面掌握新疆旅游资源的实查资料基础上,对全疆旅游资源做系统分类与定量评价,总结其类型、等级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从新疆地理环境变迁和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新疆高品质旅游资源的成因。结果表明:新疆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与全国相比,主类、亚类齐全,基本类型占66.5%;八大类中建筑与设施和地文景观的种类较丰富;建筑与设施类景点最多,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次之;新疆旅游资源等级较高,优良级占43.6%,整体为中间大两头小的谷仓型结构;高等级集中于凸峰、观光游憩湖区、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废城与聚落地、石窟、边境口岸、特色街巷、传统手工产品与制品、民间演艺等类;空间分布呈现为三带两环状和六点状集聚特征,这与新疆地貌格局和高品质景点的聚群作用有关;新疆自然旅游资源是整个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的产物;而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环境是人文类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859.
新疆赛里木湖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赛里木湖实地考察,调查了129个景点,并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赛里木湖地质遗迹景观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制定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进行分类,对资源进行特色分析.在运用"三三六"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旅游资源定性定量结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出对赛里木湖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应突出以高原湖泊景观为主,生物景观和冰川地貌景观为辅,建设一环三纵的旅游空间格局,形成以博乐市为依托城市,以博乐市、伊宁市和乌鲁木齐大都市圈为基本客源市场,以来疆游客为次级客源市场,成为新疆一个集科研、度假、休闲、探险为一身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860.
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运用空间均值地图演示的方法,研究了新疆近30年以来经济重心的转移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经济重心与中心并不重合,位于其地理重心的东北部,经济重心与地理重心之间的距离总体呈逐年增大趋势;(2)1978-2007年间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由西南向东北呈"S"型态势发展,总方向为东偏北10.49°,总移动距离为103.87 km,其中东西方向移动102.13 km,而南北方向仅移动18.91 km,绝大多数年份的经度向变化大于纬度向变化;(3)新疆经济重心的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发展政策使得新疆经济重心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是在不断扩大的,建议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应继续向新疆西部、西南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