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0篇 |
免费 | 507篇 |
国内免费 | 1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篇 |
大气科学 | 45篇 |
地球物理 | 332篇 |
地质学 | 971篇 |
海洋学 | 85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57篇 |
自然地理 | 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9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6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水波动力学中的浅水Stokes波理论建立了随机波统计模式,并由此导出了浅水非线性海浪的波高概率分布函数.所导出的以浅水波陡和浅水因子作为参数的波高概率分布在物理上更为合理.这两个参数既可作为控制波高分布函数变化的参量,又能通过它们体现波高分布偏离瑞利分布的程度.新的波高分布克服了瑞利分布大波预报过高,而众值预报过低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使得小概率对应的波高值比瑞利分布预报的为低.浅水波陡的作用与深水情况类似,而浅水因子的作用则体现在分布众值对应的波高随着浅水因子的变小而逐渐降低以及浅水波浪分布更为集中等方面.资料验证表明,本文结果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了在构造复杂地区(如高陡构造带、断层发育等),地震记录上储层的信噪比低的情况下,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气水边界。对影响预测效果的某些因素作了试验,其中包括地震特征参数的选择、计算时窗大小、数据圆滑方式、学习样本与预测区域的选择等。文中还给出了已知剖面的预测结果,并被钻井证实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4.
蒙古国境内贝尔湖凹陷早白垩世沉积充填演化与同沉积断裂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国境内的贝尔湖凹陷是新近发现的一个主要勘探可开发区。早白垩世垂向充填演化序列综合研究表明,南屯组早期地层的大规模同生断裂系统组合样式及其分布对断陷湖盆内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凹陷内的充填序列和演化反映了幕式断裂作用及湖盆右旋走滑特征对盆内沉积体系演化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配合构造的右旋走滑运动严格控制古地貌、断裂坡折及断坡带的形成与分布,从而进一步控制着湖盆内碎屑岩沉积体系发育与沉积展布模式。凹陷内部的东次凹北洼槽内的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常常控制着粗碎屑沉积体系的沉积、沉降中心,特别是低位域近岸水下扇的发育和分布,是盆内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最有利区带。同沉积断裂具有多种组合样式,包括"人"或"之"字形等多种组合的断裂系统等,造就湖盆内复杂多变的构造古地貌及断裂坡折系统,严格控制着凹陷内砂体分散体系的沉积和堆积模式。揭示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活动和分布,再造各沉积期次构造古地貌、断坡带是进行沉积体系展布模式和砂体分布预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7.
以位于"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区的皂角沱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崩塌所处的自然地理、工程地质环境进行野外调查,分析崩塌的发育特征;采用不连续变形分析软件DDA,对坡体失稳崩塌的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斜坡地形放大效应在震中区是客观存在的,具倾向坡外的陡倾控制性结构面的高陡突出地形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该坡体崩塌失稳模式为:峰值加速度放大→增加的振幅迫使岩体沿陡倾坡外的控制性结构面迅速拉裂→沿滑动面发生崩滑→高速脱离滑源区→巨大的势能和动能驱动块体做长距离运动。通过数值模拟可知,随着斜坡坡高的增大,地震加速度和速度无论是在水平向,还是在竖直向均存在放大效应,但是水平向的放大效应较竖直向更明显;结构面监测点的加速度和速度放大系数相比稳定的坡体要大得多,地震袭来,当遇到陡倾坡外的不连续结构面时,斜坡动力响应强烈,最终危岩体沿控制性结构面发生崩滑破坏。 相似文献
8.
9.
10.
岩溶塌陷是湘中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结合\"湘中地区岩溶塌陷调查\"工作项目调查成果,通过对湘中斗笠山、恩口、煤炭坝矿区地下水疏干漏斗影响范围内岩溶塌陷空间展布位置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该地区有别于断裂、岩性等控制因子的三种典型岩溶塌陷微地貌效应,分别为水源效应、老塌陷坑效应(简称老坑效应)和陡坎效应;同时利用工程地质分析法,对该三种微地貌效应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最后指出水源、老塌陷坑和陡坎微地貌可以作为岩溶塌陷地貌指示标志,建议具有类似工程地质条件的地下水疏干区在岩溶塌陷防灾减灾方面或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可提前对此三种微地貌区加以规避或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