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85篇 |
免费 | 2844篇 |
国内免费 | 16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4篇 |
大气科学 | 756篇 |
地球物理 | 4667篇 |
地质学 | 4900篇 |
海洋学 | 788篇 |
天文学 | 147篇 |
综合类 | 635篇 |
自然地理 | 10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9篇 |
2023年 | 476篇 |
2022年 | 509篇 |
2021年 | 477篇 |
2020年 | 475篇 |
2019年 | 438篇 |
2018年 | 323篇 |
2017年 | 349篇 |
2016年 | 332篇 |
2015年 | 375篇 |
2014年 | 531篇 |
2013年 | 455篇 |
2012年 | 519篇 |
2011年 | 507篇 |
2010年 | 471篇 |
2009年 | 495篇 |
2008年 | 499篇 |
2007年 | 409篇 |
2006年 | 410篇 |
2005年 | 355篇 |
2004年 | 375篇 |
2003年 | 321篇 |
2002年 | 345篇 |
2001年 | 330篇 |
2000年 | 321篇 |
1999年 | 286篇 |
1998年 | 270篇 |
1997年 | 272篇 |
1996年 | 324篇 |
1995年 | 316篇 |
1994年 | 285篇 |
1993年 | 265篇 |
1992年 | 229篇 |
1991年 | 194篇 |
1990年 | 168篇 |
1989年 | 124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27篇 |
1979年 | 14篇 |
1976年 | 8篇 |
1965年 | 8篇 |
1963年 | 13篇 |
1962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地震滑动过程中,断层动态摩擦是地壳内控制地震破裂的决定性因素。天然地震的脆性裂纹理论[1-3]使得以下观点被普遍接受:在地震断层快速滑动的过程中,断层摩擦力减弱,即所谓的滑动弱化[1]。高速断层泥实验[4-5],以及最近关于热增压[6-7]和摩擦熔化[8]的试验都支持该理论。但是,这些研究均仅针对固定的断层滑动速率。在本文中,我们的实验展示了不同滑动速率下断层物质的摩擦行为——这一模型的设置更接近天然地震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断层滑动加速和减速的过程中,断层摩擦经历了增长、弱化和再增长。这种摩擦变化可能可以由低滑动速率下和更现实的滑动速率之下的速率-状态摩擦行为[9-10]来解释,但包含了不同的物理机制和不同的规模。最初的摩擦增强可能会阻碍小破裂向大地震的发展。断层滑动减速过程中的摩擦增强可能导致地震破裂呈脉冲状[11-14],并使得静态应力下降到与动态应力变化相比较低的水平[15]。 相似文献
22.
介绍了由德国Geo++研究的直接在野外进行的绝对校准方法,该方法可以消除多路径效应,测得和方位角相关的PCV.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该校正过程高效准确且可以实时提供校正结果。简单列举了AOAD/M—T类型天线的相对和绝对PCV的结果,对PCV的改正精度要求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3.
滑坡碎屑流对拦挡结构的直接冲击常产生较高的峰值冲击力和冲击能量,导致结构发生破坏而失效;而导引结构通过改变碎屑流的运动路径,可减缓其冲击效应,提高结构抗冲击能力。文章运用三维离散元模拟软件,结合室内休止角试验的结果,校准数值模拟参数,以三种不同导引结构(凹型圆弧、直线型、凸型圆弧)为变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凹型圆弧结构B1可以有效地将碎屑流颗粒的冲击力进行转化,结构所受的法向力最小,切向力最大,对颗粒的导引作用最大。经过三种不同导引结构后,颗粒与滑槽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是导致颗粒动能减小的主要原因;而三种不同导引结构对颗粒动能的耗散效果无显著差异。导引结构的作用对于颗粒堆积体积分布有显著的影响,主要影响区是靠近坡脚处,对导引结构之后的堆积区域的颗粒体积分布影响不显著。通过对冲击效应和堆积特性的研究,得到凹型圆弧结构形式最优,可以为碎屑流的防护工程抗冲击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25.
2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环境持久性和半挥发性, 可以在区域及全球范围内传输和分布。森林植被和林下土壤富含有机质, 森林生态系统因此成为POPs主要的储存库之一。植被叶片可快速吸附大气POPs, 并通过叶片凋落、雨水冲刷和干沉降等过程加强或加速大气POPs 向地面的沉降, 并使森林土壤成为POPs 的“汇”, 从而形成所谓的“森林过滤效应”, 进而影响POPs 在全球的分布。进入森林的POPs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将经历一系列的环境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森林过滤效应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综述了叶片对大气POPs 的吸附、叶片凋落和干湿沉降、POPs 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损失等3 个主要环境过程的研究进展, 报道了松针、树皮和苔藓作为被动采样器反映的森林POPs空间分布趋势。最后, 提出了森林POPs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并指出未来中国森林POPs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27.
28.
29.
30.
基于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4种降雨作用下生物滞留带结构层参数对设施积水、产流及径流调控效应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生物滞留带表层积水受蓄水层深度影响显著,随蓄水层深度由20 cm增加到30 cm,设施的溢流控制水量平均提高0.196 m3左右,但积水时长增加可达85 min;生物滞留带各结构层参数对穿孔管产流均有一定影响,随种植土层与砂滤层厚度比或内部储水区高度增加,穿孔管产流时刻推迟,产流峰值减小,而蓄水层深度的增加则可导致穿孔管产流时刻提前、产流峰值增大;在4种降雨作用下,5类滞留带径流量平均消减率为16.71%~37.31%,径流峰值平均消减率为41.53%~63.90%,产流平均延迟时间为97.75~166.50 min;当滞留带发生溢流时,设施的径流调控能力显著降低,且结构层参数对设施径流调控效果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