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86篇
  免费   4907篇
  国内免费   4895篇
测绘学   35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6476篇
地质学   19995篇
海洋学   93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405篇
自然地理   290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568篇
  2022年   835篇
  2021年   839篇
  2020年   604篇
  2019年   777篇
  2018年   537篇
  2017年   628篇
  2016年   650篇
  2015年   764篇
  2014年   1186篇
  2013年   914篇
  2012年   1153篇
  2011年   1072篇
  2010年   922篇
  2009年   1019篇
  2008年   1063篇
  2007年   850篇
  2006年   909篇
  2005年   780篇
  2004年   919篇
  2003年   875篇
  2002年   931篇
  2001年   966篇
  2000年   871篇
  1999年   879篇
  1998年   873篇
  1997年   833篇
  1996年   897篇
  1995年   876篇
  1994年   798篇
  1993年   713篇
  1992年   718篇
  1991年   615篇
  1990年   555篇
  1989年   430篇
  1988年   115篇
  1987年   94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34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9篇
  194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延边地区地处吉林省的东部。研究区南部为渤海地块 ,北部为兴凯地块 ,东部与朝鲜和俄罗斯相毗邻 ,西部与吉中地区以敦化 -密山断裂为界。本文主要讨论本区古亚洲洋构造演化阶段所形成的花岗岩类问题 ,并据此对渤海地块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增生、碰撞、缝合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82.
根据跨断层定点水准、基线观测资料和垂直形变的水准高程观测数据分析,黑孜尔断裂 F2定点水准的垂直位移量为 0. 14 mm/a,基线缩短量为 0. 48 mm/a,断层滑动角■≈37°,现今垂直形变速率为 0. 693 mm/a。结合地震活动和区域地质构造研究,认为黑孜尔断裂近期水平活动强度大于垂直运动强度,该区在未来1~3年内仍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983.
为了研究三峡坝库区的地壳稳定性,根据奥陶-侏罗纪地层中构造变形的实际观测资料,计算了秭归龙会观5.1级震区及其邻区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为北北西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基本一致;晚第三纪以来,该区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和统一。  相似文献   
984.
广西若干重大基础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华南地区物探、化探、遥感编图广西综合解译成果,研究广西若干重大基础地质特征,着重讨论地壳结构、深部构造、主要隐伏深断裂带、基底性质等,以板块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提出广西地壳属陆壳型性质和扬子板块在广西的边界划在三江-大新一线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985.
结合带局部地段被与结合带演化密切伴生的各类盆地盖覆是各造山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因而初步将盖覆结合带的盆地划分为二类 :一是以边缘前陆盆地为代表的盖覆结合带而不破坏结合带的纵向盖覆性盆地 ;二是以横推断层盆地为代表的盖覆且破坏结合带的横向破坏性盆地。区内海相侏罗纪盆地实为与空喀拉温泉澜沧江结合带演化密切相关的盖覆结合带的陆内俯冲型边缘前陆盆地。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证实了结合带在盖覆层之下仍存在 ,更说明结合带两侧板块构造建造对比明显有异 ,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大陆边缘 ,进而得出了结合带在研究区内潜伏于盖覆层之下的结论 ,从而建立了结合带存在的三方面的鉴别标志  相似文献   
986.
拟在茅山断裂带沿线布设若干个断层气连续观测点,建组断层气观测网。以茅山竹矿地区为例,通过断层气测量的初步结果,结合地质、人工地震、跨断层短水准等多种手段联合分析研究区断层的活动性,从而确定断层气定点观测的点位,为组建断层气观测网的选点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87.
在未来大地震发震构造已知的前提下,提出用经验公式确定大地震断层长度、宽度、地震矩和滑动分布等参数,并用随机有限断层方法预测未来大地震。用随机有限断层方法模拟2016-11-13新西兰MW7.8地震的12个基岩台站地震动时程和反应谱,并用模拟的频谱幅值与记录频谱幅值平均比值确定模拟误差。结果表明,在周期为0~10 s的范围内,模拟误差在0.92~1.08之间,不同频率模拟误差的标准差变化范围不超过1。95%的置信区间宽度随频率无明显变化,模拟结果反映了地震动记录的平均效果。用准随机方法重新获取新西兰大地震断层初始破裂点和位错滑动分布,模拟地震动并计算模拟误差随频率的变化,得到与最初模型相似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本文提出的获取震源参数并用随机有限断层方法预测未来大地震的可靠性,且其特别适用于大地震远场模拟。  相似文献   
988.
将微粒群算法与位错理论模型相结合,采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提供的青藏高原地区2001~2004年GPS测量数据和2000~2006年水准测量数据,通过常规定权和附有相对权比的方法对祁连山北缘断裂的三维滑动速率进行联合反演,并与蚁群算法反演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粒群算法收敛速度快、稳定性高,结合经典位错理论模型,是一种可以有效求解断层三维滑动速率反演问题的优化算法,在大地测量反演领域极具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89.
南海大洋钻探及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前沿研究新突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海盆地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尤其是通过实施5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1999–2018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9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进展与重大突破,标志着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正走向国际前沿。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新提出南海是“板缘张裂”盆地,与经典的大西洋型陆缘模式不同;(2)大洋钻探首次获取了基底玄武岩样品,结合中国在南海首次深拖地磁测量实验,精确测定了南海海盆玄武岩年龄,揭示南海海盆从东向西分段扩张;(3)大洋钻探结果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减薄之初岩浆迅速出现,未发现缓慢破裂造成的蛇纹岩出露;(4)发现南海扩张结束后仍存在大量岩浆活动,可能受控于多种构造与地幔因素;(5)地球化学证据与地球动力学模拟都显示南海岩浆的形成受到周边俯冲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海洋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有望以南海为基点,开始拓展到周边大洋,通过主导大型研究计划以及建设我国大洋钻探平台,以提升我国在南海、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实质性影响力与引领地位。  相似文献   
990.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形成期次进行研究,并从构造背景及力学机制两个方面探讨反转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主要发育一系列"上凸下凹"的大型褶皱背斜,伴生NWW向弱走滑断裂构造和NNW向张剪构造。反转构造及其伴生构造符合NEE右旋剪切应力场特征,形成时间与东沙运动一致,表明该反转构造带可能受晚中新世南海东北部东沙运动产生的右旋走滑应力场作用控制。反转构造有利于研究区圈闭的重建和改造,对琼东南盆地东部新区油气运移和重新优选分配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