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90篇 |
免费 | 1649篇 |
国内免费 | 13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2篇 |
大气科学 | 269篇 |
地球物理 | 3515篇 |
地质学 | 5360篇 |
海洋学 | 478篇 |
天文学 | 242篇 |
综合类 | 537篇 |
自然地理 | 4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260篇 |
2022年 | 343篇 |
2021年 | 328篇 |
2020年 | 261篇 |
2019年 | 291篇 |
2018年 | 189篇 |
2017年 | 215篇 |
2016年 | 217篇 |
2015年 | 238篇 |
2014年 | 409篇 |
2013年 | 343篇 |
2012年 | 404篇 |
2011年 | 381篇 |
2010年 | 334篇 |
2009年 | 402篇 |
2008年 | 403篇 |
2007年 | 322篇 |
2006年 | 322篇 |
2005年 | 333篇 |
2004年 | 305篇 |
2003年 | 334篇 |
2002年 | 382篇 |
2001年 | 415篇 |
2000年 | 349篇 |
1999年 | 311篇 |
1998年 | 314篇 |
1997年 | 326篇 |
1996年 | 373篇 |
1995年 | 343篇 |
1994年 | 279篇 |
1993年 | 247篇 |
1992年 | 253篇 |
1991年 | 211篇 |
1990年 | 192篇 |
1989年 | 127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26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8篇 |
196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非稳态断层形变及其信息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首都圈75项断层形变监测资料的多年分析提出,在地壳形变的失稳阶段的断层形变异常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持续1~2年或更长时间的中期形态变化;二是尺度为1~3个月的快速形变事件.上述两类变化当以群体变化形式出现时,可能与华北地区的强震活动有关.本文用信息合成的方法提取单项断层形变的共性特征,并探讨其与地震孕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3.
在建立正断层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断层附近地层中的地应力变化规律。其结果表明,由于断层活动,在断层附近普遍发育应力扰动带;在应力扰动带范围内,地应力方向和大小发生明显的变化,断层中部附近应力值普遍较低,而断层端部的应力值通常异常增大。应力扰动带的分布范围主要受断层规模的控制,与断裂带的岩石力学性质、断层走向、断层面形态和边界应力条件等因素也密切相关。随断层长度和断距逐步增大,应力扰动带的宽度相应增加。断裂带的岩石越破碎,其岩石弹性模量越低,断层对地应力的影响宽度越大。断层走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越接近垂直、断距与断层长度的比值越大,区域内的差应力越大,则扰动带宽度与断层规模的比值也越大。选择渤海湾盆地BZ-X油田进行验证,在建立油田实际三维地质模型基础上,根据边界应力条件,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沙河街组二段的地应力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根据断层周围的地应力变化,确定了应力扰动带的分布范围,断层附近应力扰动带宽度的分布规律与正断层模型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4.
渤海湾沿岸泥炭沼泽形成机制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湾沿岸的海陆过渡带,优越的水文地理环境有利于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发育。海洋海退导致的海岸线变迁,是控制泥炭沼泽发育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间冰期和冰后期的海面上升期间,自海向陆发育了海侵基底泥炭;中全新世高海面期,在山前扇缘洼地和沟谷有泥炭沼泽发育;晚全新世海面下降期,泥炭沼泽主要发育在沿岸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汊河间洼地及平原上的河滩、阶地、古河道等地。 相似文献
995.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缓解中国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温家宝总理关于“节约”的论述,开启了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996.
利用福建区域GPS连续观测资料计算出应变场,由跨断层垂直形变资料计算出形变速率强度累积率,并根据跨断层、体应变等多种形变资料得到各测点压张特性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建区域2005-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0年各时期的形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岩-厦门-东山、政海带与沙县南日岛断裂带交... 相似文献
997.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断层变形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建中的白鹤滩水电站坝基将建在二叠系峨眉山组玄武岩层之上.坝址区发育有位移量较小的NW300°、NW320°、NE40°和近SN向4组断层,其中NW300°断层最为发育.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室内的显微构造研究和电子自旋共振(简称ESR)测年结果表明,坝址区内的断层是在燕山期晚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后期又受到了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的改造.断层破碎带以发育典型碎裂-角砾岩等浅层脆性构造岩为特点,近期活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8.
中国自然铜矿床类型、特征、分布及形成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找矿进展显示,我国至少存在2种以上成因类型的自然铜矿床(矿化带):火山-沉积碎屑岩型和陆相砂页岩型等,其主要分布在扬子地块西南缘和新疆天山地区.以湘西九曲湾(麻阳)铜矿和滇东北沿河铜矿为例,结合国外典型自然铜矿床(矿化带),分析了自然铜的成矿学特征及形成条件.通过对比分析沉积砂岩铜矿(硫化物)与自然铜矿的成矿学特征,认为自然铜成矿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孔隙度丰富而适宜的储矿岩石;②水-岩反应中有利于含铜岩石的萃取和运移的浅成低温热液(卤水);③贫硫富生物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还原障壁带.研究显示,自然铜形成于碱性贫硫的还原环境中,生物有机质对自然铜的成矿起重要作用,相对封闭的成矿环境、独特的流体性质对自然铜起保护作用.我国南方的自然铜矿床一般显示出层控、浅成低温及生物有机质参与成矿等特点.最后探讨了自然铜矿床在我国的找矿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99.
用地质学的观点探讨洞庭湖的治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洞庭湖是一断陷盆地,至今仍在继续下沉,因围湖筑垸使水面减小,泥砂堆积速度大于湖区下沉速度使湖面进一步缩小,致使洪水季节常泛滥成灾。按地质规律科学治理方案,一是退垸还湖,二是垸湖置换,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洞庭湖的水灾。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