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7篇
  免费   3055篇
  国内免费   1022篇
测绘学   1081篇
大气科学   672篇
地球物理   4956篇
地质学   4225篇
海洋学   25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651篇
自然地理   468篇
  2025年   11篇
  2024年   303篇
  2023年   418篇
  2022年   439篇
  2021年   518篇
  2020年   383篇
  2019年   416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326篇
  2016年   297篇
  2015年   347篇
  2014年   529篇
  2013年   417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42篇
  2010年   462篇
  2009年   501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340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98篇
  2001年   292篇
  2000年   285篇
  1999年   256篇
  1998年   245篇
  1997年   242篇
  1996年   292篇
  1995年   301篇
  1994年   241篇
  1993年   241篇
  1992年   222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70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西藏阿里推覆构造与蛇绿岩构造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观测和ETM遥感解译,结合1∶25区域地质调查相关资料,发现西藏阿里地区晚白垩世—古近纪发育自北向南长距离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形成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导致班公—怒江缝合带发生解体和蛇绿岩构造侵位。阿里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大量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组成,前锋逆冲断层呈弧形分布于拉萨地块北部狮泉河—左左—革吉—麦岗沿线。沿主要逆冲断层,中生代蛇绿混杂岩、三叠纪和侏罗纪碎屑岩-碳酸盐岩、石炭纪板岩、二叠纪白云质灰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早白垩世碎屑岩-碳酸盐岩、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之上,形成比较典型的薄皮双重推覆构造系统,估算最小推覆距离160~180 km。根据构造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推断阿里薄皮推覆构造主要形成时代为75~20 Ma,对应自北向南逆冲推覆构造运动速率约2.91~3.28 mm/a。研究阿里逆冲推覆构造对深化认识班公—怒江缝合带及蛇绿混杂岩的构造属性、合理评价羌塘盆地西段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2.
新华 《河南地质》2010,(9):38-39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泥石流、滑坡、塌陷等地灾,威胁到群众安全。地壳缘何如此“脆弱”?记者近日就此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他们认为,地表破坏和地质活跃期的到来是今年以来地灾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专家建议应从多渠道入手防治地灾。  相似文献   
963.
赵娜娜  武枝 《北京测绘》2014,(2):104-108
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过程十分复杂,它是许多地质采矿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目前,研究地表移动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观测。通过测量获得大量的实测数据资料,然后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地质采矿因素对地表移动的影响规律。本文从观测站的类型、观测站的设计原则及内容、设站前资料收集、观测站设置地点选择、观测线的布设位置、长度、观测点的密度与建立等方面进行介绍,详细论述了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要点和步骤。  相似文献   
964.
Studying the vegetation feedback during warm periods of the past can lead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ose in the future.In this study,we conducted several simulations to analyze vegetation feedback during the mid-Pliocene warm perio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in features of vegetation change in the mid-Pliocene were a northward shift of needleleaf tree,an expansion of broadleaf tree and shrub,and a northward expansion of grass,as compared to the pre-industrial period.The global annual mean warming ratio caused by vegetation feedback was 12.1%,and this warming ratio was much larger in norther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The warming caused by vegetation change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rface albedo change and was further amplified by snow/sea ice-albedo feedback.  相似文献   
965.
岩石热破裂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工程中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我国高放废物重点预选场址甘肃北山的花岗岩开展室内热破裂模拟试验研究,采用多通道温度测试仪、声发射、波速层析成像和数码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该花岗岩热破裂过程。试验表明,(1)热破裂从试件端部开始产生,逐步向内缓慢扩展,表现出分段性和独立性;(2)根据声发射撞击率可将热破裂可分为稳定热损伤、宏观裂纹形成、宏观裂纹扩展、裂纹冷却闭合4个阶段,声发射定位的时空演化规律清楚地揭示了裂纹从试件上端部向内部扩展的规律;(3)波速层析成像指示了宏观裂纹位置及高温对岩石造成显著损伤的区域,热应力产生的损伤集中在试件边界,范围小,损伤严重,高温造成的损伤集中在钻孔附近高温区,范围较大,损伤略轻微;(4)监测多通道温度,获得了试件内的温度场并为数值模拟参数选取提供验证,采用有限元程序进行了热力耦合数值模拟,从机制上初步解释了热破裂现象,研究认为综合声发射实时监测热破裂过程和波速层析成像能实现对热损伤的量化的特性可实现岩石热破裂的动态监测和损伤量化,为今后地下实验室相关试验的开展和认识高放废物处置长期稳定性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966.
Capability of mapping surface deformation offered by satellite radar interferometry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and applied since early 90s, from short to long terms measuring and tracing of deformation patterns up to centimeter scale, both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相似文献   
967.
以RS为主要手段,结合GIS技术,基于屯溪流域遥感影像,研究得到了屯溪流域两期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屯溪流域DEM数据得到TOPMODEL模型中的土壤地形指数,并与SCS水文模型和遥感信息相结合进行水文分区,率定SCS模型的径流曲线数参数(CN值),然后利用1982~2002年间屯溪流域的水文数据对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间的平均误差仅为14.1%。  相似文献   
968.
平行走滑断层相互作用的粘弹模型和减震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征祥  刘桂萍 《地震》1999,19(2):127-134
研究了二维粘弹性介质中平行走滑断层的相互力学作用及其地震活动性的影响。当一条断层发生滑动,将导致平行断层面上剪切应力减小,因此,可能推迟平行断层发生滑动,推迟时间在几年至几百年的范围内,这取决于发生滑动的断层与平行断层之间的距离,以及平行断层自身应力积累孕育地震过程经历的时间。  相似文献   
969.
某些地震前的电信号莫纳斯特斯基一些地球科学家正在对大地震发生前断层释放电磁信号这一有争议的想法进行研究,以向他们持怀疑态度的同事们挑战。上周(1993年12月中旬——译注)研究者们报告了在最近几次地震前这种电的突然出现,这提高了该现象最终会引起认真关...  相似文献   
970.
李素华  颜宏 《高原气象》1990,9(2):220-227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诸种有关资料,借鉴了国际上较通用的下垫面特征分类标准,也结合黑河地区下垫面的实际情况,对HEIFE试验区及其邻近地区的下垫面特征(包括地表特征、土壤特征及地形高度)进行归纳分类,形成了两种高分辨率(分别约为6km×6km及3km×3km)的下垫面特征的格点化资料,可供该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研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