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6篇
  免费   1626篇
  国内免费   1236篇
测绘学   484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4020篇
地质学   3694篇
海洋学   227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469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303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326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86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63篇
  2000年   255篇
  1999年   230篇
  1998年   214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247篇
  1995年   251篇
  1994年   211篇
  1993年   204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46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4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利用三峡地区多年的地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的地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各断层活动性甚微或基本不活动,区域地壳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2.
以首都圈地区现今活动断层上近20年的位移测量资料为依据,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对该区断层的活动特征进行了拟合,并结合有关资料讨论了该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1977-1986年间该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与华北较一致,约为N45°-80°E;1986-1990年其主压应力方向向北偏转,约为N5°-60°E;1990年至现在其主压应力又向东偏转,角度大于第一阶段,约为N80°-95°E。该区的张家口-延庆一带近期有发生中强震的可能;丰镇-阳高-大同地区和凉城-古营盘地区应力较高,也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3.
鄂尔多斯地块构造演化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地块与中朝地台其它地区相同时代地层的古地磁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晚二叠世以来,中朝地台经历了从低纬度(19°左右)向中纬度的北移过程,并伴有50°左右的逆时针旋转;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地台北移10°(1000km)左右,而方位基本未变;中三叠世—中侏罗世主要发生50°左右的逆时针旋转,而北向位移不明显,这一旋转可能与杨子地台和中朝地台碰撞拼合有关,或者说是印支运动在该地区的反应,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块已基本和现代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24.
阿尔金断裂昌马大坝—宽滩山段全新世活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阿尔金断裂是我国西部著名的巨型走滑断裂带之一,也是全新世活动断裂和发震断裂。该断裂昌马大坝—宽滩山段运动方式为以左行走滑占主导,伴有弱的垂直运动;在距今2.7ka以来发生过明显的新构造活动(和地震)。在沙坪—宽滩山段全新世左行走滑位移速率为0.9~2.2mm/a,明显低于阿尔金断裂东段昌马大坝以西地区4~5mm/a和中西段9~11mm/a的位移速率。阿尔金断裂东段在肃北和昌马大坝出现二次位移速率的锐减,锐减的部分分别转化为海原活动断裂西段(党河南山断裂)和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西段的左行走滑和逆冲,且在位移速率数值上相互之间具有非常好的对应性。阿尔金断裂在肃北位移速率减少部分(4.6mm/a)与海原活动断裂西段(党河南山断裂)的位移速率(4~5mm/a)非常接近,同样阿尔金断裂在昌马大坝位移速率减少部分(3.2mm/a)与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的位移速率(3.0mm/a)也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25.
四川汶川MS 8.0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付碧宏  时丕龙  张之武 《地质学报》2008,82(12):1679-1687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MS 8.0级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空间上基本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地震断层)。根据地表破裂带的解译标志及影像特征,我们充分利用震后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飞机所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以及我国台湾福卫-2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详细解译分析,并结合震后的多次野外科学考察与验证,初步查明了四川汶川MS 8.0级大地震所产生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分布特征。遥感解译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总计长约300 km,其几何学特征十分复杂,主要沿先存的NE走向活动断裂带呈不连续展布;变形特征以逆冲挤压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按同震地表破裂带所在断裂带位置,可将其分为两条: 中央地表破裂带: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布,从西南开始呈北东向延伸至平武县水观乡石坎子北东一带,长约230 km,最大垂直位移量达6.0 m左右,最大右旋水平位移达5.8 m;山前地表破裂带:沿灌县-安县断裂带分布,由都江堰市向峨乡一带开始呈北东向延伸至安县雎水镇一带,长约70 km,以逆冲挤压为主,最大垂直位移量可达2.5 m。此外,遥感图像分析还表明上述地表破裂带与地质灾害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挤压逆冲-走滑型地震断层的致灾效应研究是未来应该加以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6.
被断裂破坏的盖层封闭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断层对盖层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减小了盖层的连续封盖面积,二是减小了盖层的厚度。盖层被断层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断层的断距、倾角和盖层厚度。通过对影响因素研究,提出了盖层有效断接厚度的新概念和计算方法。根据我国部分与断层有关的大-中型气田气柱高度资料,发现了有效断接厚度与所能封闭的最大气柱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并由此提出了评价被断层破坏的盖层封闭能力的新方法。通过对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膏泥岩盖层的应用研究,所得结论与勘探实践完全吻合,证明所提出的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7.
汤国起  周策 《探矿工程》2008,35(12):19-22
介绍了目前滑坡深部水平位移钻孔倾斜仪人工监测方法存在的问题,钻孔深部位移自动化监测通信方法的选择。地质滑坡灾害监测中广泛使用钻孔倾斜仪,介绍了CZ-2型钻孔倾斜仪的构成及现场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28.
对北山地区遥感影像和野外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自阿尔金断裂带向NW方向依次出露三危山-双塔断裂、大泉断裂和红柳河断裂。这些断裂近于平行,且同为左行走滑断裂,具有相似的展布特征,空间走向均为NE40-50°,断裂系末端均发育“树枝状”分支断层.在断层夹块之间形成“多米诺”构造,构成了北山地区主要的构造样式。断层谷地沉积物分析和断层泥ESR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三危山-双塔断裂形成于上新世(N2k),大泉断裂形成于早更新世(1.2-1.5Ma).而北山地区分支断层和次级断层的活动在400ka之后。对北山地区断裂构造几何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表明.阿尔金断裂系晚新生代以来向NW方向的侧向扩展.是阿尔金走滑边界重要的生长方式。北山地区特殊的走滑构造组合样式.使该地区的构造变形难于在某条断层上聚集能量,而分散在若干条次级断层上的位移量又微乎其微,该地区成为“最稳定的活动区”。  相似文献   
29.
30.
宁镇山脉的褶皱带被一系列横断层分割为褶断段。横断层相邻的断块,无论是褶皱的形态、纵断层的数目、规模和断距等特征沿纵向跨越横断层均存在不连续性的跃变,表明这些横断层是早于褶皱或与之伴生的纵断层而存在,并对各断块内发育的地质构造起到限制作用。因横断层作为较早的边界,后期的挤压在被分割的各块段内可以是有差异的,导致宁镇褶皱带在总体上的一致性,分段上的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