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77篇 |
免费 | 682篇 |
国内免费 | 1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998篇 |
大气科学 | 185篇 |
地球物理 | 1014篇 |
地质学 | 899篇 |
海洋学 | 345篇 |
天文学 | 68篇 |
综合类 | 658篇 |
自然地理 | 37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142篇 |
2022年 | 122篇 |
2021年 | 163篇 |
2020年 | 145篇 |
2019年 | 120篇 |
2018年 | 106篇 |
2017年 | 150篇 |
2016年 | 151篇 |
2015年 | 240篇 |
2014年 | 355篇 |
2013年 | 383篇 |
2012年 | 443篇 |
2011年 | 366篇 |
2010年 | 373篇 |
2009年 | 391篇 |
2008年 | 462篇 |
2007年 | 394篇 |
2006年 | 344篇 |
2005年 | 333篇 |
2004年 | 344篇 |
2003年 | 392篇 |
2002年 | 362篇 |
2001年 | 282篇 |
2000年 | 177篇 |
1999年 | 132篇 |
1998年 | 96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4篇 |
1954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拉萨地区晚第四纪地壳的抬升与拉萨河的向南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数字高程模型、遥感资料分析及实地调查, 拉萨地区在近南北向挤压的作用下, 与NWW向的主构造格架断裂走向相一致, 近东西向的分水岭和沟谷沿南北方向相间分布。自分水岭附近的山顶剥蚀面至盆地, 坡度由平缓、较陡、平缓逐渐过渡, 反映了山顶剥蚀区、强剥蚀区、堆积区的依次变化, 表现了一个完整的构造、气候控制的地貌剥蚀、堆积过程。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 拉萨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整体表现为自北向南的掀斜, 造成北侧剥蚀较强, 下游河流得以携带更多的泥沙物质, 北侧冲、洪积扇汇入拉萨河的物质较南侧多, 加之地壳自北向南的掀斜, 使得拉萨河拉萨段向南迁移, 堆龙曲河口冲积扇也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123.
提出基于方差-尺度规律的新型插值方法评价体系,根据“在给定研究区域内,变量的统计方差随尺度增大而减小”的理论规律,提出三项预设的评价准则。以DEM插值应用为例,选取高精度曲面模型、样条插值、克里金插值、反距离权重插值4种方法进行对比评价。数值实验表明,方差-尺度递变趋势的评价准则值得存疑。两组DEM插值案例表明,地形的复杂特性、插值算子的光滑效应以及尺度的综合效应致使理论的渐变规律无法达到。引入采样方差值后,不同采样密度下仍可以将方差变化趋势及方差的整体大小作为精度评价准则,在对第二、第三条预设评价准则修缮后确立三项评价准则。综合所有案例可知,此评价体系原理简单、操作方便,为DEM插值方法评价提供了一套新的标准和框架,并且可针对不同采样密度条件提出完善的插值方法适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4.
江苏地区介质非弹性衰减和场地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在2001年1月-2010年7月记录到43次高质量数字地震波形,采用Atkinson(1992)和Moya(2000)的方法,反演得到江苏地区的介质非弹性衰减特性和场地响应. 相似文献
125.
126.
127.
TYSC-3Q与PSJ-2型数字测井仪是目前煤田测井中常用的二种测井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发生诸如测井控制故障、声速探管故障、密度三侧向探管故障、井温、井液电阻率探管故障、电法面板故障、数字测井面板故障、电测井故障等常见故障类型。通过对各类故障因素进行剖析,指出了故障易发生的部位,并详细的介绍了检查的方法及故障的排除步骤。 相似文献
128.
浅谈水化数字观测仪器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朝阳地震台水化观测实践为基础,对使用水化数字仪器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29.
130.
旅游数字足迹数据源的出现,使学者对旅游流时空特征分析更细致且准确性更高。本文以“去哪儿网”的网络游记作为数据源,聚焦于游客赴内蒙古的旅游流时空特征及网络特征,并运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时空以及网络结构分析。以研究结果表明:(1)赴内蒙古旅游的客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且游客停留时间较短。(2)旅游流节点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如呼伦贝尔大草原等核心节点集聚性表现明显。(3)各节点在旅游流网络中表现出的内部关联性整体较差。(4)旅游流网络中,以呼伦贝尔大草原、满洲里套娃景区、满洲里国门景区等核心节点之间的关联性较高,具有显著的高集聚性和高辐射力,对周边的劣势景点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