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渤海东侧海岸带黄土中的放射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海岸带黄土中放射虫的种类及组合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 初步认为:放射虫最初是在间冰期高海面时被黄海暖流带入渤海的,后来在冰期低 海面时,裸露的海底受强大的西北向低空气流作用,致使一些放射虫壳体伴随沙尘 而沉降到附近海岸黄土之中。  相似文献   
102.
1940年Frenguelli报导了南美洲第三纪硅质鞭毛虫类化石的一新种,命名为三孔根网虫Rhizoplecta trithyris。 1953年Deflandre在Grassé主编的动物学专著中讨论到化石放射虫的罩笼虫目(Nassellaria)时提到了它,并且附有原作者绘的图;又在附注中指出Prenguelli所建立的Rhizoplecta属分类地位尚有问题,它好象是由三轴骨针演化而来的,可能属于放射虫的网形虫科(Plectoidae)。由于原始描述根据的材料是化石,故只能看到一部分残存的骨骼,而全部相胞体的柔软部分不可能保存下来,故难以详细了解它的结构,但从Frenguelli的图上仍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它的底面一边的详细构造,诚如Deflandre所讲:骨针很显然是三轴的。 我们自1958年以来,在我国东海采到一种标本,数量相当多,而且可以看到各个发育时期,经仔细观察研究之后,了解到它底部骨骼的结构与Frenguelli的Rhizoplecta trithyris化石图形十分相似(图5),我们认为系同一个种,并进而肯定了Deflandre的意见是正确的,即证明了Rhizoplecta trithyris并非鞭毛虫而确系放射虫,根据骨骼的形态和中央囊的存在,有力地证明它是第三纪以来尚未灭绝的种类,其分类地位系属于网形虫科(Plectoidae)。  相似文献   
103.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adiolarian preservation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regional environmen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for illustrating their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ecies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radiolarian in the surfacese diment increase with water depth, indicating no obvious dissolution of radiolarian shell in the deep SCS. Upwelling activity and volcanic eruption are both in favor of radiolarian propagation, and cause the settlement enrichment of radiolarian shell. Whereas, an abnormal reduced radiolarian fauna in deeper slope sediment may result from the remain of turbid flow that brings sediments from shallow area, such as shelf and upper slope. Radiolartan specie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tropic-subtropic types,and include some cold or polar species, which indicates that a mistake in paleoceanographic analysis should arise from the monospecific index. However, synthesis radiolarian indexes in sediments may well respond to the ecologic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the SCS.  相似文献   
104.
报道了采自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蛇绿混杂岩硅质外来岩块中的二叠纪阿尔拜虫目放射虫化石,包括3属7种,可以划分为2个放射虫化石组合,能够与日本、美国的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其地质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和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位于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这些放射虫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鉴于其中最新的放射虫组合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认为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自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曾经存在古海洋,即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拼合时间是晚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05.
报道了采自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蛇绿混杂岩硅质外来岩块中的二叠纪阿尔拜虫目放射虫化石,包括3属7种,可以划分为2个放射虫化石组合,能够与日本、美国的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其地质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和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位于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这些放射虫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鉴于其中最新的放射虫组合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认为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自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曾经存在古海洋,即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拼合时间是晚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06.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laboratory integrated research as indicated that ophiolite mélange in the Nan-Uttaradit zone, northern Thailand, consists of fragments of tectonites such as metamorphic peridotite (extremely silicified serpentinite), cumulates (pyroxenolite, gabbro, and gabbro-diorite), ocean-ridge basalt, oceanic-island ba-salt and radiolarian silicalite, and it was formed during D3-P. The rock series, rock types and pet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morphic tholeiites in the Nan area of the Nan-Uttaradit zon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cean-ridge basalts (C1) in China's Ailaoshan zone. As for the Hawaiites in the Nan area of the Nan-Uttaradit zone, their major elements, REEs and trace element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ceanic-island basalts in China's Jinshanjiang zone (P11). In the Uttaradit area of this zone the metamorphic alkaline basalts show transitional pet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ocean-ridge basalts and oceanic-island basalts, which were still formed in oceanic-island environments. The above-described basalts are all oceanic volcanic rocks and the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ic crust in the Nan-Uttaradit zone.  相似文献   
107.
中上扬子上奥陶统五峰组含放射虫硅质岩与古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雷波抓抓岩五峰组上部硅质岩含丰富的放射虫化石,表明晚奥陶世五峰期富硅质海水随着第二次海侵进入到扬子克拉通,进而证明了扬子西缘康滇古陆与川中古隆起间存在水道与巴颜喀拉海相通。在分析抓抓岩剖面五峰组沉积序列的基础上,通过含放射虫硅质岩的区域对比,清理了该时期各地区岩性岩相组合及地层接触关系,恢复了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五峰期的古环境。  相似文献   
108.
西藏南部古近纪放射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其相邻南部的沉积地层带中发育大量含有古近纪放射虫的地层.这些放射虫化石的研究,在解释缝合带复杂的地层层序、古海洋盆地演化以及揭示特提斯洋最终关闭及印-亚板块全面碰撞时间、过程等方面,可提供主要的微体古生物学证据.根据近10年已发表的文献、西藏南部1∶25万地质填图资料和我们正在研究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09.
在泰国西北部Mae Hong Son-Mae Sariang地区层状燧石中发现早石炭世、晚二叠世和中-晚三叠世放射虫化石, 据此并结合已发表的该地区放射虫生物地层学资料可以认为, 研究区在晚古生代和三叠纪存在远洋盆地. 该盆地与泰国北部Chiang Dao地区洋盆及昌宁-孟连构造带洋盆相连, 代表了古特提斯多岛洋的主支洋盆. 该主支洋盆位于“掸泰地块”内部. 所以, “掸泰地块”在古特提斯构造阶段不是单一的地块, 而是由古特提斯主洋盆分割的、亲冈瓦纳和华夏构造域的陆壳地体组成.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