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地理学科既不象语文,具有完整性和故事性,也不象数理化,具有连贯性,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地理既有整体性,又有独立性;既集中又分散。在讲解之时,困难较多,容易形成枯燥乏味之势。要改变这种不利于教学的状态,只有靠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如果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能够把一段文字,一个事例,几组数字讲得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62.
罗布泊历史环境变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理学报》1998,53(B12):83-89
  相似文献   
63.
台风“尼伯特”在北部湾海面上减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敬海  张雪波 《广西气象》2004,25(3):10-11,5
通过对2003年台风“尼伯特”周围的风向、风速在铅直方向的垂直变化和垂直速度、散度场等物理量的变化分析,发现台风周围的风向、风速的垂直切变增大和上升运动的迅速减弱改变了台风的暖心结构,是造成台风“尼伯特”在北部湾海面上迅速减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4.
长江河口生态系统鱼类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与其所处水域的环境因子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变动受环境因子的变化和时空异质性的制约,而其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动最具代表性。研究证明,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对鱼类资源的补充,延续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尚无系统报道。本文就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研究做了阐述。三峡工程建设之后,通过改变长江径流来改变长江口水域的温度、盐度及其他非生物因子,同时由于非生物因子的变化,也引起生物因子的改变,从而使鱼类浮游生物优势种的组成和群落结构的生态性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可以影响到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补充,进一步改变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65.
河西走廊入口区下垫面对沙尘天气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丹华  隆霄  温晓培  江颖  孟晓文 《中国沙漠》2017,37(6):1210-1218
在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2000—2011年和沙尘天气多发年河西走廊入口区代表站点春季风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3.5.6)和欧洲中心更新的4DVar同化的ERA-interim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入口区下垫面类型改变对2007年4月13日一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尘暴爆发时,河西走廊为风速大值区,风速8~10 m·s-1;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沙尘特征量与站点观测的沙尘天气分布对比发现,模拟的沙尘区的发展变化能较好地表征这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变化;河西走廊入口区植被由沙漠改为落叶阔叶林后,发生沙尘天气时该地区风速有所减小,减小平均值为3 m·s-1,且风速越大,减小越明显。不同粒径沙尘的起沙率和沙尘粒子柱含量对下垫面类型改变的响应有所不同,减小量最大分别达到-50 mg·m-2·d-1和-50 mg·m-2,0.01~5.0 μm粒径沙尘减小范围和强度相差不大,5.0~20 μm粒径沙尘由于粒径最大减小最明显,由于模式中考虑的2.5~5.0 μm粒径沙尘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小,减小量级和范围最弱。改变下垫面类型使得起沙率和沙尘粒子柱含量在沙尘天气最强时刻减少最显著。  相似文献   
66.
地震改变邻近断层的剪切应力和正应力。新的证据支持小应力变化导致大的地震活动速率变化的假说。地震活动速率(余震)在应力增加的地方增加,在应力降低的地方减少。地震活动速率的增加和降低之后均有随时间而变化的恢复。将应力变化转换成发震概率变化时,可以看到地震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震危险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贾科  周仕勇 《地震学报》2018,40(3):291-303
自本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密集地发生了7次MW≥6.5强震事件,包括伤亡惨重的2008年汶川MW7.9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W6.5地震。本文根据这7次强震事件中先前地震对后续地震的库仑应力改变(dCFS)的计算结果,结合基于ETAS模型得到的背景地震活动性的变化结果,研究了强震间的触发关系,以试图解释发生在环巴颜喀拉块体的几次强震的发震机理并探讨其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各个强震的库仑应力变化与其造成的背景地震活动性变化呈正相关,并且在这7次强震中,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有显著的触发作用,并造成芦山地区背景地震活动性的显著提高。同时汶川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延迟作用,造成九寨沟地区背景地震活动性降低。除此之外,其它地震之间均无明显的触发/延迟作用或显著的背景地震活动性变化。这表明该强震序列的孕震机制主要是巴颜喀拉块体东南向持续挤压的构造运动,推断巴颜喀拉块体目前仍处于构造运动活跃期,因此包括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在内的我国西南地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68.
将“地图可以改变世界”写入本书的前言,这样的主张不禁引发读者思考:地图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呢?又改变了谁的世界呢?由于地图可以传达关于新大陆、商旅路线、殖民地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世界便被扩张了——把发现的新大陆加进地图。换个角度看,把相距甚远的地区放在似乎更近和更容易控制的范围内——世界便被压缩了。  相似文献   
69.
中国住宅发展走向“十二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依赖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长足进步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实施.引致我国在居住文化方面发生了传承文脉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新的飞跃.一种既包括物质的硬件又包括知识和精神软件的“新居住文化”已经逐渐成形。反过来,新的居住文化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所谓“居住改变中国”.就是这种反作用的高度提烁。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居住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具体说可以列出以下12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改变用途等土地使用条件如何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如何处置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