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291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410篇
地质学   647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3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预留灌浆孔对钢衬与回填砼之间的空隙进行灌浆的方法在水利枢纽工程发电引水隧洞中应用普遍.但施工中,往往先支护钢衬,才进行钢衬与围岩间的砼回填工作,造成钢衬上预留灌浆孔附近的缝隙常易堵塞.因此,单凭预留孔进行接触灌浆,浆液不易扩散到有效半径,而形成许多孤立的,脱空面积较大的脱空区,在水头压力作用易造成钢衬变形.在宜良柴石滩水库发电引水隧洞钢衬段接触灌浆中尝试在脱空区钻小孔”点滴灌浆”补强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2.
结合基桩承载过程中的桩周土体应力状态分析和桩土界面摩擦特性分析,推导出基于土体应力状态的沿桩土界面的土体抗剪强度计算模型和基于界面摩擦特性的界面抗剪强度计算模型。通过对比土体抗剪强度和界面抗剪强度,推导出受该两种强度耦合作用影响的极限侧阻力计算模型,并用上海某工程算例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利用该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的土的极限侧阻力随埋深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因内摩擦角和侧压力系数之间的不同关系,极限侧阻力随埋深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在特定关系下,存在一个临界深度,超过该深度极限侧阻力维持在一个稳定值甚至不断减小直至为零。  相似文献   
83.
鄂东南地区岩体接触构造体系类型及其控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增凤 《地球科学》1992,17(4):381-390
  相似文献   
84.
基于理想流体波动理论和Biot饱和多孔介质波动理论,考虑工程实际中海底隧道与周围海底土体的滑移接触关系,建立了含滑移界面海底隧道模型,该模型还考虑了海水-海床土-海底隧道的动力相互作用。采用Hankel函数积分变换法和波函数展开法,推导了平面P1波入射下海底隧道与周围海底土体滑移接触界面效应的解析解。在解析解的基础上,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滑移接触条件对海底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滑移接触条件对海底隧道的位移响应和应力响应影响明显;考虑隧道-海床土界面滑移接触条件下海底隧道的位移响应和应力响应显著高于界面无滑移条件时的位移响应和应力响应。  相似文献   
85.
苦竹岽锡矿位于密坑山杂岩体北西部边缘与侏罗系上统鸡笼嶂组火山岩接触部位,明显受近东西向、南北向断裂带和接触带三者控制,为岩浆期后高中温气化热液微细脉浸染型矿床。在矿山探(采)过程中,进一步分析研究了锡矿的控矿因素和矿体的变化规律,指导矿山探(采)工程的布置,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今后矿山的探(采)工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6.
蒋明镜  张宁  申志福  陈贺 《岩土力学》2015,(11):3293-3300
将由室内试验总结得到的岩石微观胶结模型嵌入离散元软件,对Lac du Bonnet花岗岩石进行预制单裂隙单轴压缩试验DEM数值模拟,分析了压缩过程中裂隙试样中应力的分布,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各种断裂判据中裂纹起裂角的预测值进行了适用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离散元模拟试样破坏形态与试验结果相近;离散元分析得到的应力分布与理论解在定性上相似;当预制角度较小时,侧向应力都处于拉压状态;由于裂隙左右两端压应变的集中造成了裂隙上下面拉应变的产生,造成了裂隙周围特殊的应力分布;当裂隙角度较大时,应力集中现象已不明显,因而,理论值与试验值有偏差;在断裂判据中最大周应力准则和最大能量释放率准则得到的裂纹扩展角与室内试验与DEM结果中的数值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87.
相山铀矿田变质基底的变质作用期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山铀矿田的变质基底,自晋宁期以来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变质变形演化历史,至中生代为止,共经历了4个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中元古代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中元古代后的热接触变质作用,中生代动力变质作用,中生代晚期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多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反映了本区自元古宙以来一直是一处地热异常区.相山地区铀成矿期的成矿作用,是一系列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88.
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矿田,No.528号脉是矿田中最具代表性的铌钽矿脉,围岩接触变质带发育较好。本次研究垂直No.528号脉走向布置了1条穿越两侧变质带及矿体的剖面,采用连续捡块法采集了8件围岩蚀变岩石进行了稀有元素分析,并采用LA-ICP-MS对堇青石、白云母、黑云母等主要接触变质矿物进行了单矿物微区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变质岩中Li、Cs、Rb等稀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Li2O平均值达到了伴生稀有金属综合利用的边界品位,可以进行综合利用。Li等稀有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成赋存于新生白云母及黑云母之中,是引起接触变质岩石稀有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
杨晓娟  马刚  周恒  陆希  李易奥  周伟 《岩土力学》2022,43(7):1978-1988
岩土颗粒材料在达到Mohr-Coulomb塑性极限之前可能已经发生了没有明显局部损伤的全域准均匀破坏,即分散性失稳。近年来,网络科学工具在颗粒材料环境中的应用为研究其失稳破坏现象提供了有趣新颖的洞见。采用离散单元法对不同初始密实度的颗粒体系进行等体积应变加载路径的数值试验,发现初始状态越松散的颗粒体系越有可能发生分散性失稳;采用网络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颗粒接触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和演化规律,发现颗粒材料分散性失稳的结构根源是颗粒接触网络完全崩塌。将颗粒体系划分为强、弱接触系统以构建强接触子网络、弱接触子网络和强−弱接触子网络,研究颗粒接触网络及其3个子网络的特征量演化,结果表明:当颗粒材料开始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易受扰动的弱接触系统的部分接触先失效,导致强接触系统失去其稳定支撑作用而降低承载能力。随着加载的继续,系统通过非局部的自组织过程导致接触结构的全面崩塌,最终触发整体分散性失稳。因此,先于整体失稳的部分弱接触的失效,可视为颗粒材料分散性失稳的关键性临界征兆。  相似文献   
90.
董基恩  叶高峰  魏文博  金胜  李玉龙  董小军  魏有宁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20003-2022020003
通常认为,华南陆块在元古代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沿江南造山带碰撞拼合而成,之后经历了陆内造山、洋壳俯冲等多期岩浆—构造活动。但因华南陆块所处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就目前华南陆块各块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江南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及区域动力学意义等诸多地质问题争议颇多。本文依托地质调查项目和“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项目完成的8d和12g两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经过精细的数据处理,使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算法对TE+TM模式数据联合反演得到华南陆块东北部岩石圈尺度的二维电性剖面,并用ModEM三维反演代码对全阻抗张量数据反演获得了三维电性模型。对研究区内扬子地块东部、江南造山带以及华夏地块进行电性结构研究,发现研究区内的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存在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碰撞镶嵌的构造表现,扬子地块已越过江南造山带,在江绍断裂位置与华夏地块挤压,形成江绍断裂等逆冲型深大断裂,从电性结构推测其现今仍然为活动断裂,但东北段块体之间的接触关系被上侵的地幔物质破坏,江绍、赣东北等断裂的深部结构已被剧烈改造,推测这种深部成矿热物质上涌是形成赣东北以金银矿种为主的岩浆热液型矿床的深部动力原因;研究区东部华夏地块电性特征为高阻的上地壳以及被岩浆底侵而破坏的中下地壳,发育其中的屯溪—鹰潭—安远和上虞—大浦—政和断裂切割深度超过了50 km,为深大断裂构造。结合前人地表侵入岩填图结果,认为由于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华南陆块东部上地壳被严重破坏,从电性特征推断可能发生过大面积的板片重融,华夏地块东北部地壳相较于西南部厚度明显更小、后期改造严重,受到的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热扰动更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