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7篇
  免费   1264篇
  国内免费   771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245篇
地质学   2900篇
海洋学   219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70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180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227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188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156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7篇
  1954年   3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1 毫秒
951.
《岩土力学》2017,(3):875-882
当前在评价复合地基稳定性时通常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分析,即采用复合地基理论,把刚性桩的黏结力和摩擦角等效为地基整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然后采用圆弧条分法计算其整体安全系数。显然,该计算方法假定了桩体与土体皆发生剪切破坏。但相关研究成果表明,群桩中存在多种破坏模式,单纯采用剪切破坏模式计算出的安全系数可能偏安全。从刚性群桩的实际破坏模式出发,提出一种适用于刚性桩破坏特征的强度折减法,即通过强度折减法搜索复合地基系统的临界状态时,刚性桩的破坏模式应符合实际破坏情况。同时,根据刚性桩的变形破坏特征,探讨强度折减法临界状态判别方法,通过算例比较只折减抗剪切强度参数和笔者所提方法的差异,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52.
《岩土力学》2017,(6):1827-1831
临界滑面的确定一直是岩土工程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二维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时,对于进入极限平衡状态的边坡而言,沿边坡深度方向的等效塑性应变最大值点一般也就是临界滑面上的点。然后通过预设一组相互平行且与坡面近似垂直的直线,找出各直线上等效塑性应变的最大点,可得到一系列呈波动状分布的点,这些点构成了一组一维的信号函数;再利用小波分析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就可得到边坡的临界滑面。通过经典算例分析并与Spencer法等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可以用于边坡临界滑面的确定。  相似文献   
953.
《岩土力学》2017,(8):2335-2342
针对邢东矿2222工作面深部带压开采接近临界值且局部受隐伏断层等构造影响,可能出现底板突水的问题,采用ESG微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导水裂隙带形成过程,并利用研发的CMMA-3D微震分析系统获得了2222工作面底板导水裂隙带的空间位置,为针对性注浆治理和安全开采提供了重要指导。基于断裂力学分析了隐伏断层活化突水机制,推导出隐伏断层扩展长度计算公式。获得了不同类型隐伏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的扩展规律:正断层扩展长度(35)l与承压水压力p和侧压系数?均呈正相关;逆断层扩展长度?l随承压水压力p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底板导水裂隙带渗透性随采空区垮落岩体压实度的增加而降低,阐明了2222工作面突水量后期逐渐减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954.
浅部断层附近的应力状态是影响地下硐室工程和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浅部断层附近的岩石因构造运动处于弱胶结状态,常规的地应力测量方法在该处测量存在误差较大、成本较高、周期较长等不足。为此,本文在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断层附近的应力方向、断层摩擦系数定量化计算及断层摩擦强度之间的关系。文章最后将该地应力计算模型应用于成庄区域,与实测地应力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对于地应力计算及油气田的安全高效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5.
《地学前缘》2017,(4):294-319
南海作为东亚大陆边缘最大的边缘海,位于太平洋、印澳和欧亚三个板块的夹持之下,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联合作用部位,是揭示新生代两大动力学体系交接转换特征的良好场所。南海海盆为菱形洋盆,包括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均在古近纪—中中新世形成,同时伴随着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盆地群发育,盆地边缘油气资源丰富,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本文搜集了前人对南海洋盆深部形态、磁条带、转换断层等成果,以及南海周边盆地群的沉积体系、沉积相、不整合面相关资料,综合对比了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盆地群的沉积序列、沉积相、沉积厚度,厘定了盆地群断裂体系、断裂组合特征,揭示了南海北部、南部盆地群及西部盆地群中的中建南和万安盆地都是在右行右阶走滑拉分背景下形成的。北部盆地群新生代古近系西厚东薄,新近系东厚西薄,NNE—NE向断裂体系活动早期西强东弱,而晚期东强西弱,从西向东依次停止。同时指出,南海是在NNE向断裂体系右行右阶走滑拉分和古南海俯冲拖曳的联合作用下打开:于34~32 Ma西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受控于NNE向断裂的右行右阶走滑拉分作用,沿着NNE-SSW方向开启;32~23 Ma,NNE向走滑断裂活动自西向东逐步停止;于23 Ma左右,"消失"的南海以西的NNE向走滑断裂完全停止活动,同时由于婆罗洲地块逆时针旋转,古南海的俯冲带走向由近E-W向变为NE向,俯冲板块拖曳力也转变为NW-SE向并且占据主导地位,在拖曳力作用下礼乐—巴拉望地块后缘陆壳伸展,导致西南次海盆打开,东部次海盆的扩张方向由NNE-SSW转变为NW-SE向。于15Ma,礼乐—巴拉望地块与婆罗洲地块碰撞,南海停止扩张。  相似文献   
956.
为深入探索断层黏滑失稳的阶段特性以及声-电多源联合前兆特征,对含不同预制倾角断层的正长花岗岩开展了侧压分别为5、15、25 MPa的双向剪切摩擦试验,观察和分析了断层黏滑失稳过程的力学行为以及声发射、电荷感应信号的时频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侧压和断层倾角改变了断层的黏滑特征,进而影响了感应电荷量和声发射事件震级。侧压越大,间黏滑和黏滑失稳阶段的电荷量占比以及电荷累积速度越大。相较于56o断层,45o断层黏滑失稳时基于振幅的统计指标b值更小,大尺度破裂占比更大。(2)声-电信号幅值的分形特征可以反映断层面黏滑错动释放能量的差异。声-电信号频域的阶段性响应特点可有效辨识实验室尺度下断层黏滑失稳的演化过程,可以将声-电信号主频幅值急剧提高作为断层黏滑失稳前兆特征之一。临近断层黏滑失稳时声发射和电荷感应参量(能量、分形维数、频谱幅值)均呈现明显的“突增”特性。(3)声-电信号能量突增与黏滑应力降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性,但并不完全同步。断层黏滑失稳时,声发射会先于电荷感应产生高幅值信号。仅采用单一声发射或电荷感应信号来预警有可能造成信息漏报、误报,需结合声发射和电荷感应信号特征以实现声-电二元...  相似文献   
957.
利用2011日本东北大地震的亚洲东部GPS远场水平位移数据,通过计算及比较分析4个独立震源解和倾/滑角效应,研究了远场地震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对于低角度逆冲型地震来说,水平位移格林函数在远场位移场中占主导作用。基于此确定了远场GPS水平位移场能在反演中有效利用的空间范围,为联合远场GPS数据和近场GPS数据反演断层滑动分布作理论准备,并为远场数据反演位错Love数(h、l)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8.
在前期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郧西盆地进行针对性的浅层地震反射勘探,并利用地震发射结果来确定断层位置及构造特征。该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地震安全系统的建设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59.
为了揭示渤中凹陷西洼中央构造带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规律,分析古隆起的发育特征、断层活动性、断—砂耦合接触关系及断层侧封条件,明确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古隆起发育控制油气的宏观分布,其汇烃效率的强弱决定油气平面富集程度。断层活动性控制油气富集层位,主成藏期油源断层断距大于150m,断层活动速率大于10m/Ma,断层生长指数呈渐衰转盛型与直线上升型,油气主要富集于明下段;反之,油气主要富集于馆陶组,断砂耦合接触关系控制明下段油气的富集,复合型接触关系的砂体运移效率最高。馆陶组的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断层的侧封条件,当断层泥比率大于0.3时,断层侧向封堵性较好。建立的"断隆联控、差异富集"油气差异成藏模式,可有效指导渤中凹陷西洼的油气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960.
华北盆地强震孕育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震活跃区通常出现在地壳变形剧烈的地区.但是,华北盆地地壳变形速率小,而破坏性强震却十分频繁.文中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华北盆地发震断层下方可能存在的速度异常体进行了力学分析,计算结果显示:无论这个异常区是低速异常还是高速异常,在水平构造力的作用下(无论是挤压还是引张力作用),应力及应变能密度都在空间某些区域积聚.根据本文的工作及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华北盆地强震孕育的物理机制如下:华北克拉通在减薄、破坏过程中,浸入的岩浆或上涌的地幔物质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演化,成为低速异常体.当断裂带下面存在这种低速异常体时,水平向构造力的作用,会使异常体上方应力集中、应变能积聚.当异常体上方的应力水平达到某种限度,介质发生破坏.在破坏过程中,异常体释放的能量,使断裂带上的应变能集聚速度加快;另一方面,异常体的破坏使断层的闭锁面积减小.随着外部构造应力的持续加载,当发震断层上的应力及能量积累达到一定极限,断层产生错动,发生强震.同时,文中结果还显示,断层在从闭锁、积累能量到解锁、发生强震的过程中,其下方的低速异常体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