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1877篇 |
免费 | 560篇 |
国内免费 | 206篇 |
测绘学 | 211篇 |
大气科学 | 325篇 |
地球物理 | 749篇 |
地质学 | 687篇 |
海洋学 | 231篇 |
天文学 | 236篇 |
综合类 | 121篇 |
自然地理 | 83篇 |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120篇 |
2013年 | 106篇 |
2012年 | 121篇 |
2011年 | 117篇 |
2010年 | 112篇 |
2009年 | 110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87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77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9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1943年 | 2篇 |
1942年 | 2篇 |
针对低电离层幅度调制加热过程中甚低频/极低频(VLF/ELF)激发效率较低的问题,该文利用低电离层调制加热模型分析方波幅度调制加热过程中占空比和加热频率对VLF/ELF辐射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获得最大VLF/ELF辐射效率下的优化占空比和加热频率选择范围.研究表明,随着调制波占空比的增大,激发的VLF/ELF等效辐射源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占空比的优化范围为40%~70%;随着加热频率的增大,激发的VLF/ELF等效辐射源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加热频率的优化范围为(0.8~0.9)倍低电离层临界频率.
相似文献本文针对声-弹耦合介质,为尽可能的减少频率域正演模拟的计算内存,提高计算效率,在一阶非均质位移-应力波动方程的基础上,借助等效交错网格思想并充分考虑密度参数空间变化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推导了声-弹耦合地震波波动方程.在流相介质和固相介质中分别采用非均质情况频率域二阶声压标量波、二阶纯位移控制方程,为保证流、固相介质间地震波能量的稳定传输和有效交换,提出了声-弹耦合界面转换过渡层方法,并详细阐述了过渡层与上下介质空间差分具体耦合方法.在与非均质纯位移波动方程正演结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采用各向同性单层流相介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验证了声-弹耦合方程数值模拟中过渡层策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随后又数值模拟了地震波在声-弹耦合介质简单模型和复杂Marmousi2模型中的传播,验证了本文方法稳定性和准确性,同时该方法可以简单的推广到三维情况.
相似文献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东经103.8°)发生了7.0级地震,作者利用新提出的震源破裂过程控制的NNSIM随机有限断层方法,对震中约100 km范围内强地面运动进行了情景构建,并与研究区范围内的8个强震测震台观测记录进行了加速度、速度、反应谱对比,对比的一致性说明模拟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震源参数适合九寨沟7.0地震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重建.论文的后半部分基于相同参数模拟了九寨沟7.0级地震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场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强地面运动的PGA、PGV以及反应谱分布均呈现出以震中为圆心的圆形分布,不具有大地震沿断层走向的分布特点.论文最后关于反应谱的讨论,揭示了此次九寨沟县城灾害不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 陆相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逐渐成为我国勘探开发的重点, 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储层薄且纵横向变化剧烈等典型特征导致含油气性预测精度差, 影响后续井位部署和生产等.时频变换方法是储层含油气性预测最有效的工具.为了提高储层含油气性预测的精度, 本文提出了一种频率矫正广义S变换(Frequency-Corrected Generalized S-Transform, FCGST), 该变换既具有S变换多尺度多分辨率的特性, 又可以通过自适应选取窗函数参数以控制窗函数的带宽和主频等, 这一特性可以适用于不同工区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与传统的S变换和广义S变换不同, 该变换修正了传统S变换和广义S变换中的尺度因子, 改善了S变换和广义S变换等传统方法中时频谱主频向高频方向偏移的问题, 有利于精确描述复杂储层含油气性.合成数据算例表明, 频率矫正广义S变换提升了地震信号局部时频特征的表征能力; 将频率矫正广义S变换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某工区储层含油气性预测中, 实钻结果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该时频分析方法在储层含油气性解释中的有效性和潜力.
相似文献可控源电磁法正演面临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源的奇异性和边界条件的处理困难.本文首先利用面积分将源的模拟精度转化为网格的离散精度, 然后利用四叉树网格局部任意加密的特性, 有效解决了奇异源模拟精度不高的问题.由于大地中的电磁场迅速衰减, 在距源很远的侧边界, 地下的电磁场主要是由空气中的电磁场感应产生的, 而非从源经由大地传播而来, 因此在地中使用一维平面波侧边界条件比一阶吸收侧边界条件更为合理, 精度更高.通过算例分析, 我们还发现空气侧边界的场强叠加了大地介质感应的二次场而显著改变, 因此空气侧边界使用基于一次场的一阶吸收边界条件, 是导致线源正演边界处计算精度不高的主因.本文中, 我们使用四叉树网格将边界发散式向外扩展, 以较少的网格覆盖更大的边界区域, 来确保核心区的计算精度.研究还发现, 线源全区视电阻率能较好地反映地下电性结构的变化, 且趋势形态与大地电磁卡尼亚视电阻率相似, 使用成熟的大地电磁反演技术对线源全区视电阻率进行反演, 可以得到地下电性结构较好的近似模型.特别是倾子计算的全区视电阻率也能反映地下结构的变化, 这为无电场观测的地下结构探测提供了可能.但二者之间仍存在差别, 线源全区视电阻率还具有一定的几何测深能力, 需开发基于线源全区视电阻率正演的二维/三维反演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