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47篇 |
免费 | 845篇 |
国内免费 | 4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3篇 |
大气科学 | 424篇 |
地球物理 | 2648篇 |
地质学 | 1820篇 |
海洋学 | 361篇 |
天文学 | 16篇 |
综合类 | 273篇 |
自然地理 | 3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157篇 |
2022年 | 211篇 |
2021年 | 252篇 |
2020年 | 196篇 |
2019年 | 214篇 |
2018年 | 116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112篇 |
2014年 | 279篇 |
2013年 | 188篇 |
2012年 | 257篇 |
2011年 | 296篇 |
2010年 | 276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237篇 |
2007年 | 187篇 |
2006年 | 200篇 |
2005年 | 167篇 |
2004年 | 225篇 |
2003年 | 211篇 |
2002年 | 192篇 |
2001年 | 191篇 |
2000年 | 160篇 |
1999年 | 144篇 |
1998年 | 143篇 |
1997年 | 137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134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94篇 |
1991年 | 96篇 |
1990年 | 93篇 |
1989年 | 6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2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本文通过对乐清市龙西乡农村住房受到的洪水、地质灾害影响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的农村住房防灾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目标和设计方案,特别对数据库的设计、洪水地质灾害的预测和模拟、住房人员的防灾管理以及GIS应用的实现方案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23.
全国遥感地质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国土资源遥感》1991,2(3):3-11
前言 多源地学信息数字图像综合处理技术在我国已有近10年的发展历史。“六五”和“七五”期间,我国地质科技人员开发出了这套新的地学信息处理技术,并将其推进到了实用阶段。但该技术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已取得哪些重要进展,存在哪些问题:为摸清这方面情况,以便制定进一步发展规划,1989年,全国遥感地质工作协调小组组织实施了一项《我国遥感及其它多种地学信息图像综合处理研究的现状、问题及立项建议》课题的调研本文是对该调所结果的介绍。 相似文献
24.
25.
26.
27.
从建造和改造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晚石炭世珍子山组的发育特征,分析了与赋煤有关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珍子山组含煤段沉积厚度比较稳定,含煤性较好,受后期构造破坏较轻,是较好的赋煤区。该研究为密山地区进一步找煤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28.
地球轨道旋回沉积节律研究进展——兼论轨道旋回的沉积学特征、年代学意义和研究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球轨道旋回是古代沉积记录中常见的由地球轨道参数变动控制的沉积节律,它不仅自身表现显著的节律性,而且通过反馈体系强烈影响着沉积作用。同时,轨道旋回节律在不同的沉积背景下以不同的沉积特征显现和规则性叠加。地球轨道旋回赋有的规则频率变化特征又使其具有年代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它是天文地质学、地层学及沉积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根据国内外资料综述了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地球轨道旋回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9.
30.
新形势下,国际国内面临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可持续能源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这也给了环境岩土工程领域新的机遇。对于环境岩土工程领域学者和从业者,如何通过创新和学科交叉的合作和努力,从理论、技术、管理、实践等方面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并化挑战为机遇,是亟需厘清的重点。由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学会(ISEG)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新形势下环境岩土工程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于2021年7月13日至14日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显示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新进展:(1)“双碳”目标引领环境岩土工程发展;(2)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日趋重要;(3)新兴技术助力环境岩土工程上新台阶。未来的研究趋势包括:(1)环境岩土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2)绿色生态修复及高效灾害预防;(3)基于新兴技术的深度学科交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