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5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624篇
地质学   519篇
海洋学   142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1年   1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文讨论了磁通门式磁力仪探头轴偏离磁子午面对测磁倾角的影响和探头轴偏离水平面对测磁偏角的影响。叙述了自制的磁通门式地磁倾角仪与比测的结果,标准误差≤±0.1。  相似文献   
122.
60年代末与70年代末中国4个地磁台处Jerk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外场的影响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从地磁月均值中消除,本文用通日月均值资料分析了广州、余山、兰州和北京的Jerk的大小.结果显示,上述4台的X和Y分量都存在二次寻数阶跃.Z分量上Jerk不明显,只有兰州和北京台较易看出60年代末的Jerk.由于本文结果是尽量消除外场影响后的结果,又是中低纬度地区的结果,所以作者认为它可支持Jerk是源于地核的推论,而且认为应将60年代末的Jerk与70年代末的Jerk一并研究.  相似文献   
123.
本文研究甘肃省东部地区的短周期地磁变化的特点,由此推测地下存在东西方向的一条电导率异常带.结合地热和地震活动现象,对高电导率异常的成因提出了初步解释,最后,试图探索电导率异常与地磁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4.
大姚6级双震前的地震前兆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连续形变观测资料中除了存在于整个时间域的短周期潮汐信息(固体潮)外,还有出现在某个时间段的长周期非潮汐信息.如何从时间或空间上认识和提取这些信息.成为认识地震过程和进行地震预报关键和迫切的问题之一。利用小波分析的时一频特性和奇异性检测特性,对大姚6级双震前的连续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提取潮汐资料中的非潮汐信息。发现在地震前震中附近的形变台站都接收到了相同频段的异常信号.周期为几天到十几天,出现在各个台站的时间也大致相同。这些在震前具有一定时、空分布的信息有可能是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125.
以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核心精神为指导思想,根据高等教育扩招和新校区建设的需要,结合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际,提出了新校区校园规划建设的方案和实施步骤,同时系统地阐述了校园建设及管理的新思路.综合分析了大学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26.
本文通过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楚科奇海台采集的08P31孔样品的多项指标分析,重建该区晚第四纪的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变历史。将08P31孔沉积物记录与其他孔综合对比初步划分为氧同位素3期(MIS 3)-MIS 1的沉积序列;TOC与Opal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自MIS 3以来该区总生产力呈逐渐上升趋势,但硅质生产力不高;CaCO3含量不仅代表海生钙质生物的生产力,也是陆源碎屑碳酸盐岩的信号;根据δ13Corg值运用两端元法计算出TOCmar/TOC,并通过TOCmar、TOCter与C/N值比较可知,δ13Corg值作为有机质来源的指标更可靠。经分析该孔沉积物有机质以海源有机质为主,但褐色层B2与白色层W3的有机质主要受到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影响;该孔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的δ18 O和-δ13 C结果显示:褐色层B2和灰色层G1的轻值是由冰融水造成;黄褐色层Yb1上部到白色层W3下部的轻值反映了海冰形成速率提高,导致轻同位素卤水的生产和下沉。黄褐色层Yb1中部及白色层W3,Nps-δ18 O和-δ13C的重值对应低的有孔虫丰度,指示水体温度下降以及低营养环境。黄褐色层Yb2的Nps-δ18 O和-δ13C值呈镜像关系,这是由于大冰期环境下,海盆内储存了较少的融冰水导致。  相似文献   
127.
汛期强降水过程与月内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1 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选取长江中下游32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了该类强降水过程与月内(10~30天)低频降水的联系,并重点讨论了形成该类强降水过程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月内低频振荡周期。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基本位于降水低频振荡的峰值阶段。(2)梅汛期(6 7月)月内低频降水峰值位相前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西伸北进,高低空急流发展加强。在强降水过程发生期,高中低层配置出现垂直方向上的最佳耦合;而台汛期(89月)低频降水峰值位相前期,西太副高东退南撤,低空急流逐渐南落至长江中下游东南部,与高空急流相配合,为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3)梅汛期东北亚低频位势高度低值区南下,与中纬太平洋西传的低频波列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同时西太副高发展加强,造成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峰值位相南高北低的低频位势高度分布,有利于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台汛期伴随从热带西太平洋到日本海低频波列的西北向移动,菲律宾东北部的低频气旋及其北侧低频反气旋的降水峰值位相分别移至长江中下游和东北亚地区,导致暖湿、干冷气流在长江流域交汇,进而造成强降水过程。(4)菲律宾以东洋面低频强对流可作为梅汛期和台汛期强降水过程发生的前期热带信号,提前低频降水峰值位相1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28.
点彗台     
寇文 《天文爱好者》2011,(10):13-13
最新发现 2011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共发现命名了7颗彗星。  相似文献   
129.
将“水运浑天”的制造水平推向高峰的是北宋的苏颂和韩公廉。他们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制成了中国古代最雄伟、最复杂的“水运浑天”——“水运仪象台。”  相似文献   
130.
根据学会理事会的要求,《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编委会应随学会理事会的换届而换届。经与有关各方商议,我刊第四届编委会已于近期组建完成。2009年12月18日,新组建的《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第四届编委会在成都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