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0篇
  免费   460篇
  国内免费   473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568篇
地质学   1488篇
海洋学   178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塔里木西缘明尧勒活动背斜两翼河流阶地面上多处发育活动弯滑断层陡坎。这些断坎主要分布在活动轴面附近较陡的等斜岩层(地层倾角分别为74°~89°、18°~20°和45°~60°)一翼,往往成排发育在距活动轴面50~1 200m范围内,宽90~1 000m,长40~950m,随着离活动轴面的距离加大弯滑断层陡坎规模渐小。同一阶地面上发育的弯滑断层陡坎几乎以等间距或间距倍数关系产出。这些断坎走向与下伏基岩地层走向一致,基岩地层大多为中-厚层块状砂岩或粉砂岩互层,岩层间力学性质差异较小。明尧勒背斜南翼克孜勒苏河北岸T3阶地面废弃以来,单条弯滑断层的地表最大缩短速率为0.31mm/a,地表最大抬升速率为0.34mm/a。这些弯滑断层的活动具有重复性和新生性。  相似文献   
322.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塔什库尔干谷地活动构造与强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米尔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的两个突出支点之一,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最强烈、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323.
利用P波、SV波、SH波初动及其振幅比联合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计算了2009年7月9日发生在云南姚安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同时结合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对姚安6.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性质和震区应力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分析表明:(1)姚安6.0级地震发震断层为NWW—SEE向的直立右旋走滑断层,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主震CMT解节面基本一致,也与余震优势方向分布一致,证明结果可靠;(2)震区主压应力场优势方向为NNW—SSE向,与其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NNW—SSE向一致,表明主震应力场主要受到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同时还有一些小的余震与主震应力场不同,表明震区应力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结合本次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特征、震区断裂构造特征综合分析,综合判定姚安6.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属于马尾箐断裂。  相似文献   
324.
全风化花岗岩化学及矿物成份在全土和粘粒中的不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风化花岗岩化学和矿物成份的测试常用全土和粘粒部分(粒径<2μm)分别进行。业已发现两者由于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差异,对土工程地质性质所起作用不同。本文给出了6个全风化花岗岩样品的全土和粘粒部分筛分法和移液管法测定粒度成份,用X荧光光谱仪做全量化学分析,及XRD矿物学分析的结果。对比这两部分数据发现,属于含砾土的这些样品化学成份的变化同矿物一致,尤其是同粘土矿物成份含量变化很一致。同全岩相比,粘粒化学成份中的SiO2减少了近50%,K2O含量也降低,而Al2O3、Fe2O3和H2O+都明显升高。粘粒中氧化物相对含量升高者居多;全岩矿物成份以石英、粘土矿物和长石为主,粘粒中埃洛石和高岭石占大多数,其次为伊利石;粒度成份、化学成份和矿物含量相关性比较明显的是:石英和角砾正相关,和砂粒负相关,长石和砂粒正相关,粘土矿物含量和Al2O3、烧失量(LOI)和埃洛石含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325.
谢一矿小型层滑构造特征对煤厚变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寿明  黄晖 《安徽地质》2005,15(3):190-192
通过分析层滑构造的基本形式、分布特征和在煤层中的展现形态,指出层滑构造对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特征,对煤厚的变化做到定性和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326.
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样式与变形序列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断裂构造的发育是不同地质历史、不同应力场条件下地壳应变的叠加。针对某一地域断裂构造的研究,理清其发育序次和不同阶段断裂系统对应的构造应力场,是了解区域大地构造性质演变的重要环节。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非常强烈,是认识中亚构造域性质的重要研究基地,同时也为断裂构造和变形序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野外实验室。通过对研究区1500个构造面理产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认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主要发育以下几组构造面理:(1)290°走向;(2)10°~20°和80~90°走向;(3)40°~45°和320°~325°走向;(4)60°~70°和340°~350°走向。通过对野外构造现象、断裂之间的交切关系、断裂与相关地层及岩体的切割关系等的综合分析,结合遥感图像解译,确立了走滑断裂是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以来主要的构造样式,并建立了相应的变形序列:(1)大约在二叠纪晚期-三叠纪,由于准噶尔与中天山汇聚末期的区域性水平运动,受到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发育最早一期北西西向(290°左右)右旋走滑断裂;(2)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产状平缓,没有发现区域性构造变形证据;(3)古近纪,主要受制于太平洋构造域,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发育北北东向(10°~20°)左旋与近东西向(80°~90°)右旋共轭走滑构造;(4)新近纪早期,受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应力场为近南北向,发育北东向(40°~45°)、北西向(320°~325°)走滑构造,新近纪晚期应力场发生了小角度顺时针旋转,构造形迹又转变为北东东向(60°~70°)和北北西向(340°~350°)。  相似文献   
327.
地震剖面解释中尚无走滑断层旋向的直接判别标志,本文提出了一个在地震剖面解释中直接判断走滑断层旋向的模型。该模型假定断层作用前既存的某个地层厚度有变化,则垂直或斜交地层厚度变化方向的走滑断层必定在穿过断层的地震剖面中两盘地层厚度不等。确定了地层厚度变化方向,又测定了剖面中两盘地层厚度,则走滑断层的旋向就可以唯一地确定下来。穿过塔里木盆地东部阿拉干北右行走滑断层的地震剖面资料证实了这一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28.
在对阿曼Daleel油田下白垩统Shuaiba组上段的岩芯及成像测井裂缝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过断层的水平井成像测井资料,开展对断层两侧的裂缝发育情况研究,分析认为裂缝发育密度与离断层的距离相关,提出裂缝成因主要受区内走滑正断层所控制.研究建立的3类不同规模的走滑正断层带裂缝密度分布函数,实现了对阿曼Daleel油田下白垩统Shuaiba组上段断裂带裂缝分布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329.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彭县-灌县断裂亦发生了同震地表破裂。在前期对龙门山活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灾区进行了多次的野外调查和国际合作考察,重点对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和地质灾害开展了详细的详细野外地质填图,利用全站仪和GPS对地表破裂进行了精确的测量,研究了的地表破裂地貌错位、构造组合和运动学,已实地测得地表破裂数据70余组(其中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数据20余组)。文章以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为切入点,在彭县-灌县断裂的关键部位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貌测量,主要测量了彭州磁峰、白鹿、绵竹金花和汉旺等地的地表破裂,标定了彭县-灌县断裂破裂带的垂向断距和水平断距,结果表明该地表破裂南西起于彭州磁峰,向北东延伸经白鹿、绵竹金花至绵竹汉旺,全长约 40~50km。地表破裂带沿彭县-灌县断裂带的走向断续分布,单个破裂长度在几米到500余米不等,破裂带切割了多种类型的地貌单元,包括山脉基岩、河流阶地、冲洪积扇、公路、桥梁等,同时也使道路发生拱曲、破坏和桥梁垮塌或移位。其以脆性破裂为特征,以逆冲-右旋走滑为特点,断面倾角较陡,北西盘为上升盘,南东盘为下降盘,垂直位错介于 0.39~2.70m之间,水平位错介于 0.20~0.70m,平均垂直位错为1.6m,平均水平位错为0.6m; 地表最大错动量的地点位于彭州白鹿镇,其中最大垂直断错为 2.7±0.2m,最大水平断错为 0.7±0.2m。垂直位错与水平位错量之间的比值为2 ∶1,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不仅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和右旋走滑运动分量,而且逆冲运动分量大于右旋走滑运动分量,显示了彭县-灌县断裂破裂带具有以逆冲和缩短作用为主、右旋走滑作用为辅的破裂性质。其与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表破裂相比较,该断裂的地表破裂程度远小于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表破裂程度,主要表现在地表破裂的长度较短,垂直位错和水平位错也相对较小,而且为以逆冲作用为主。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彭县-灌县断裂与映秀-北川断裂地表破裂的平面组合样式显示为两条在平面上近于平行的北东向地表破裂带,其间由一条南北向的次级地表破裂带(小鱼洞断裂)将它们相连结,地下破裂面的剖面组合样式显示为叠瓦状,并在汶川地震震源附近或震源的上方相连的,是同“根”的。  相似文献   
330.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m ,平均水平位移约为 2 7m ,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 <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 1 0 - 1~ 1 0 - 4之间 ,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 ,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 (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 ,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 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 ,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 ,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