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8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1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29篇 |
地质学 | 296篇 |
海洋学 | 12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98篇 |
自然地理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51年 | 1篇 |
194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41.
中国甘肃发现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新属、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齿兰州龙(新属、新种)是发现于中国甘肃省兰州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的一新鸟脚类恐龙,其牙齿是世界上已知植食性恐龙中最大的。兰州龙下颌长1m,每侧有14个齿槽,而单个牙齿宽约4cm,这是已知恐龙中的首次报道。分支系统学分析发现巨齿兰州龙与非洲早白垩世Lurdusaurus arenatus关系密切。它们代表了鸟脚类恐龙进化中四足行走的笨重的一新支。兰州龙的发现也表明欧亚大陆与非洲在早白垩世具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2.
43.
攀西地区没有白垩纪恐龙骨骼化石记录,对该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组合的认识尚属空白。1991年,攀西地区首次发现了恐龙足迹,此后陆续发现了8个足迹点。这些足迹点共发现9种不同的非鸟恐龙足迹(6种非鸟兽脚类、1种蜥脚类和2种鸟脚类足迹),以及翼龙和龟类足迹。共11种足迹形态类型由185道行迹(与孤立足迹)组成,可能代表着同等数量的造迹者。其中飞天山组的组合多样性最强,小坝组和雷打树组较弱。这个相对全面的足迹数据库,为该地区白垩纪四足类的古生态学普查提供了动物群的组成信息,这在该缺乏骨骼化石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4.
45.
46.
面临众多古生物化石遭受风化破坏的现实,恐龙化石保护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化石的风化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化石内部裂隙是导致恐龙化石风化、破坏的重要因素。该文以岩石断裂力学为理论依据,模拟分析内含裂隙的恐龙化石在压力作用下的破坏情况。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内含裂隙恐龙化石数值压缩试验,并对内含裂隙的恐龙化石裂纹扩展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裂隙角度增大,开裂角逐渐减小,裂隙处特别是两端应力集中,其他部位应力较低、分布均匀;裂纹扩展是从裂纹尖端起裂,最终裂纹扩展到边缘。此研究结果为揭示恐龙化石风化机理和开展保护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7.
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简要介绍了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发现、发掘概况及动物群的特征,讨论了含化石地层-灰泉堡组的时代,认为无疑应属晚白垩世。以晚白垩世晰脚类巨龙科和鸟臂类甲龙科化石为代表,别具特色的新恐龙动物群为一突破性的发现,对它的深入研究,将对晰脚类、甲龙类及其共生动物群的组成、性质、演化、迁徒和动物地理区的划分及探讨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8.
49.
50.
李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8,18(2):39-47
文章对蜥脚类恐龙的分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即将蜥脚类划分为2个超科、7个科。它们分别为勺齿蜥龙超科Bothrosauropodoidea,包含火山齿龙科Vulcanodontidae,鲸龙科Cetiosauridae,腕龙科Brachiosauridae,圆顶龙科Camarasauridae和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圆齿蜥龙超科Homalosauropodoidea,包含梁龙科Diplodocidae和巨龙科Titanosaurida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