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232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月27~28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对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承担完成的《河南省古脊椎动物(恐龙、古象)化石勘查发掘》项目、《河南省豫西—豫南地区恐龙化石群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对研究成果《河南省恐龙化石勘查发掘与研究》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3.
蔡天新 《地图》2004,(6):85-87
在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中,德语国家的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可是,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却是出生在奥地利或是在维也纳成名的,属于前者的包括: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布鲁克纳、马勒、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属于后者的有贝尔格和勃拉姆斯、倘若注意到奥地利的人口不到德国的1/10,这一点更是让人惊奇。在音乐风格上,奥地利作曲家比之德国作曲家来,  相似文献   
4.
吉林九台白垩系一新的蜥脚类恐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记述了蜥脚类恐龙(Sauropoda)中一新的属种—西地九台龙(Jiutaisaurusxidiensisgen.etsp.nov.),包括18个相关节的尾椎及13个脉弧。化石产于吉林九台白垩纪泉头组的紫色-杂色砂岩中。其主要特征为:中部尾椎椎体两侧出现前后延长的棱脊,前-中部尾椎双凹型,神经弓位于椎体前半部,脉弧不分叉,血管孔长度约占脉弧长度的1/2以上。新属种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白垩纪蜥脚类恐龙的系统演化、古地理分布等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巨齿兰州龙(新属、新种)是发现于中国甘肃省兰州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的一新鸟脚类恐龙,其牙齿是世界上已知植食性恐龙中最大的。兰州龙下颌长1m,每侧有14个齿槽,而单个牙齿宽约4cm,这是已知恐龙中的首次报道。分支系统学分析发现巨齿兰州龙与非洲早白垩世Lurdusaurus arenatus关系密切。它们代表了鸟脚类恐龙进化中四足行走的笨重的一新支。兰州龙的发现也表明欧亚大陆与非洲在早白垩世具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简要介绍了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发现、发掘概况及动物群的特征,讨论了含化石地层-灰泉堡组的时代,认为无疑应属晚白垩世。以晚白垩世晰脚类巨龙科和鸟臂类甲龙科化石为代表,别具特色的新恐龙动物群为一突破性的发现,对它的深入研究,将对晰脚类、甲龙类及其共生动物群的组成、性质、演化、迁徒和动物地理区的划分及探讨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主要由三大园区组成,包括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迹园区、自贡盐业科技园区、荣县青龙山恐龙化石群遗迹园区,设置科考科研区、科普游览区、生态观光区、探幽访古区等功能区和一系列功能小区.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是1.6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的遗址,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这一时期恐龙化石匮乏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26日,汝阳县被授予“中国恐龙之乡”。为保护地质遗迹,进一步扩大汝阳恐龙独特的自然资源及知名度,今年伊始,汝阳县委、县政府再次决定自筹资金1500万元筹建“中国汝阳恐龙遗址馆”,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9.
中国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婆泉盆地早白垩世恐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海鲁  罗哲西 《地质学报》2008,82(1):139-144
中国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的恐龙化石主要由1992年中日丝绸之路恐龙考察计划和1997~2000年中美马鬃山恐龙考察计划发掘和研究。先后发现的恐龙包括兽脚类、蜥脚类、禽龙类和新角龙类等。这一新的公婆泉恐龙组合的主要特征是同时包含了在晚白垩世占主导地位的几类恐龙的基干分子,如戈壁巨龙(Gobititan)是巨龙型类的基干分子,马鬃龙(Equijubus)是鸭嘴龙型类的基干分子,而古角龙(Archaeoceratops)和黎明角龙(Auroraceratops)是新角龙类的基干分子。公婆泉恐龙组合的另一特征是其某些成员的体型较大,如似鸟龙类和镰刀龙类恐龙是同期同类中最大的。比较研究发现,公婆泉盆地新民堡群的恐龙和辽西热河群的恐龙关系密切,但前者的整体来说要比后者进步。考虑到公婆泉盆地新民堡群的时代(Albian)较辽西热河群(Hauterivian晚期-Aptian早期)晚,公婆泉恐龙组合似应代表中国北方早白垩纪鹦鹉嘴龙恐龙动物群进化过程中较进步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滦平盆地西瓜园组(上侏罗统-下自垩统)暗色泥岩和油页岩的岩相特征及其中所发现的各种恐龙脚印化石的研究,分析了恐龙脚印化石形成的环境。认为在前扇三角洲或深湖-半深湖环境的暗色泥岩中出现恐龙脚印化石,说明湖平面变化频繁,在枯水期,湖平面下降,前扇三角洲或深湖-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暴露出水面,一些恐龙经过此处到低洼处喝水,留下脚印。由此推断中国东部古近纪陆相断陷湖盆中的暗色泥岩所夹的砂砾岩和盐岩并不全是深水重力流成因,暗色泥岩所夹的盐岩也不一定是深水成因;并建立了暗色泥岩中所夹的砂砾岩和盐岩的成因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