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78篇 |
免费 | 331篇 |
国内免费 | 7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篇 |
大气科学 | 43篇 |
地球物理 | 226篇 |
地质学 | 1041篇 |
海洋学 | 1334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230篇 |
自然地理 | 8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154篇 |
2022年 | 175篇 |
2021年 | 202篇 |
2020年 | 129篇 |
2019年 | 131篇 |
2018年 | 97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109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212篇 |
2013年 | 145篇 |
2012年 | 211篇 |
2011年 | 190篇 |
2010年 | 185篇 |
2009年 | 176篇 |
2008年 | 180篇 |
2007年 | 176篇 |
2006年 | 151篇 |
2005年 | 162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77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91.
992.
包气带人工微生物反硝化除氮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土核模拟农田污灌下的包气带环境,对人工微生物在包气带中反硝化作用除氮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脱氮机理、脱氮效果及环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3.
陡山沱期在生物进化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不仅在动物界而且在植物界均有明显的变化.峡东陡山沱组多种多样的微化石已有众多报道.这个生物群落包括浮游的球形体、底栖的藻丝体和瓶状微化石.最近笔者重新研究了陡山沱组薄片中的微化石,这些微生物三维地保存在几乎未蚀变的条件下,以丰富的具剌疑源类为特征,主要者有Baltisphaeridium,Filisphaeridium,Tianzhushania和Comaspheridium等.陡山沱组的碳酸盐岩相具刺疑源类和瓶状微化石与产自Spitsbergen的化石近似.这似乎说明陡山沱组与位于Spitsbergen东北部的Svanbergfjellet组沉积可以对比.但由于化石只发现在少数薄片中,因此上述结论可能是片面的,这些化石可能只代表峡东陡山沱组生态环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94.
随着地勘单位离退休党员逐年增多,如何加强对这些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地勘单位党组织建设值得研究探讨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在湖北崇阳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中共获得400余个介形虫实体标本,归属4科10属30种.其中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界线之下长兴组灰岩中发现6属20种,大灭绝界线之上微生物岩中发现7属11种.崇阳微生物岩中的介形虫化石与前人在广西和重庆地区微生物岩中发现的介形虫不但在属种类型上存在差别,而且可作为海水含氧量指标的滤食性分子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不同,反映出华南地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古海洋环境的多样性.在纵向地层序列上,崇阳剖面介形虫化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大灭绝界线之下200cm处部分介形虫已开始消失,界线附近再次遭受灭绝,在灭绝界线之上微生物岩的顶部部分属种再度消失.崇阳剖面介形虫的这种分阶段、多幕式演化规律表明,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一全球重大地质转折期,作为大灭绝后仅存的几类多细胞生物的介形虫所遭受的损失是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碳同位素测试分析也显示,古海洋环境的变化早在大灭绝界线之下200cm处就已开始.碳同位素曲线的波动与介形虫属种类型的变化和消失相关,但与介形虫化石的丰度变化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98.
我国引种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长海带(L.longissima)配子体克隆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RAPD技术,对引种我国的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长海带(L.longissima)的22个配子体克隆进行分析。筛选的19条随机引物共获得252个位点.扩增片段大小在200~2000bp之间,多态性位点228个,占90.5%。配子体克隆遗传变异分析表明,长海带和海带的遗传多样性都比较高,两者之间的遗传分化较为明显,且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长海带和海带雄配子体克隆的遗传变异程度均低于雌配子体克隆。另外,两个种的雌、雄配子体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且长海带雌、雄配子体之间的遗传分化大于海带配子体。 相似文献
999.
益生菌对海水虾池浮游生物的生态调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益生菌对海水虾池浮游生物的生态调控效果.通过对对虾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进行为期3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试验池的浮游植物数量表现为前期低,种类以硅藻类为主,中期迅速增长,后期达顶峰,并维持在70×106~160×106个/L的水平,种类则以绿藻类为主;不施加益生菌制剂的对照池则在后期出现较大比例的有害的蓝藻类,而试验池的蓝藻类只占较少的数量,说明益生菌群能抑制蓝藻类的繁殖,促进有益藻类生长;同时试验虾池浮游动物的数量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在养殖后期维持在顶峰水平,密度达到25×103-30×103个/m3,种类以广盐、适低盐的沿岸种为主,优势种明显,而对照池的浮游动物数量较低且起伏较大.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数量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两者之间呈现较为密切的线性关系,两者之间的线性系数平均为0.724;多样性指数在1.1~1.6之间,低于自然海区;种类均匀度则较高,与自然海区相当,在0.5~0.7之间,试验池比对照池的养殖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00.
以采集后适应培养0~24 h以及添加甲烷和硫化钠培养24~240 h的南海冷泉区深海贻贝(Bathymodiolus platifrons)为材料,取其鳃部,分析附生菌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变化状况。共分离鉴定出贻贝附生菌270株,对菌株的16S r DN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主要分布在4个门,21个属,其中变形菌的数量最多且多样性高。分析发现原位新采集的贻贝鳃部附生菌的多样性较高,6 h后附生菌的多样性明显降低。分别添加甲烷和硫化钠对深海贻贝进行培养,甲烷组与碳代谢有关的假单胞菌的数量逐渐增多,且在甲烷组240 h中发现2株食烷菌属菌株。硫化钠组的芽孢杆菌属所占比例升高。此外还发现4株潜在的新种。本研究实现了深海冷泉区贻贝的实验室培养,并对贻贝鳃部附生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丰富了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库,并为深入解析贻贝与其附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