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16篇
  免费   8019篇
  国内免费   3024篇
测绘学   1414篇
大气科学   1953篇
地球物理   32086篇
地质学   10616篇
海洋学   1545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1845篇
自然地理   423篇
  2024年   258篇
  2023年   1048篇
  2022年   1360篇
  2021年   1484篇
  2020年   1205篇
  2019年   1251篇
  2018年   844篇
  2017年   867篇
  2016年   811篇
  2015年   1169篇
  2014年   1857篇
  2013年   1630篇
  2012年   2014篇
  2011年   1853篇
  2010年   1823篇
  2009年   1972篇
  2008年   1860篇
  2007年   1545篇
  2006年   1568篇
  2005年   1489篇
  2004年   1447篇
  2003年   1411篇
  2002年   1538篇
  2001年   1485篇
  2000年   1414篇
  1999年   1331篇
  1998年   1325篇
  1997年   1281篇
  1996年   1400篇
  1995年   1413篇
  1994年   1304篇
  1993年   1329篇
  1992年   1321篇
  1991年   1144篇
  1990年   1032篇
  1989年   728篇
  1988年   136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86篇
  1985年   73篇
  1984年   58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81篇
  1981年   58篇
  1980年   62篇
  1979年   67篇
  1978年   42篇
  1977年   44篇
  1976年   36篇
  1974年   4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起伏地形为中国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勘查造成了极大困难,为了避免复杂的地形效应,在地面瞬变电磁勘探中尽量将发射源与接收点布置在地形平缓处,但源外起伏地形的影响仍然存在。目前,对地形影响的分析大多从测道曲线图或者视电阻率断面图进行定性判断,较少从整个观测时间段内量化评估地形影响的程度。基于有限元法实现了带地形条件下矩形回线源的瞬变电磁三维正演,在源外构造了山脊、山谷地形,将地形与发射源的距离、大地电导率、异常体电导率作为变化参数,给出了整个观测时间段内在不同接收点处地形造成的相对误差分布,从而分析了源外地形对电磁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源外地形对电磁响应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内,随着与发射源距离增大,地形作用减弱,受影响区域也推移到较晚期时间段上;随着大地电导率增大,地形主要影响区域会推移到较晚期时间上,但受影响程度基本一致;相同几何尺寸的山谷地形比山脊地形对电磁响应的影响更大;地形、异常体对电磁响应的影响可以分离,如果异常体产生的二次场比较强,地形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忽略地形影响。研究结果为地面瞬变电磁勘探中地形效应的识别与后期处理解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为探讨用数值方法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途径,从线性流变体介质内制约质点运动的运动方程出发,导出了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方程及程序。还给出了模拟进程中地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的约束条件,使得可以用同一个程序完整地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地震过程本质的认识以及物理预报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63.
如果应力路径足够高,正断层应力机制下的流体注入可以稳定储层。当储层由于注入而显著冷却时,这种稳定性将消失。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激发剪切储层的策略,以减少诱发大震级地震的可能性。本文提出的方法适用于逆断层应力状态,包括初始应力预处理阶段,在该阶段,储层被冷却,压力增加受到限制。这一过程降低了水平总应力,从而也降低了差异应力。然后,储层受到孔隙压力快速增加的刺激,在较低的差异应力下导致剪切破坏,比储层中最初出现的差异应力要小。由于古登堡—里克特b值和差异应力之间的联系,以这种方式激发的储层将表现出更高的b值,从而也减少了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正断层和走滑断层的应力机制。  相似文献   
64.
彭成斌  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1990,33(05):530-539
本文首先解决了声波方程的非Born近似的正演计算问题,从而获得理论上不带近似的正演数据;然后,推导了井间(CBP)、垂直地震剖面(VSP)和地面反射(SRP)三种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下的衍射CT的重建公式;利用这些重建算法和正演数据,系统地研究了影响到地球物理CT成象质量的三种因素,即:(1)数据采集方式,(2)异常程度和(3)成象区域的尺寸,对重建图象的影响;并比较了衍射地震CT和射线地震CT的成象质量。  相似文献   
65.
基于Matlab的断裂带温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tlab开发出地下流体分析软件,对比分析了甘肃西秦岭北缘的武山、街子和清水温泉水化学组分特征;初步分析了温泉水水质类型、补给来源、水-岩平衡状态以及循环深度,并讨论了温泉水深循环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温泉水均为大气降水成因,其水化特征受围岩的控制作用;清水温泉水的成熟度没有武山和街子温泉水高.地下水循环深度较浅的武山温泉和街子温泉水化类型属于Na-HCO3·SO4·Cl,所处断裂的地震活动频繁;地下水循环深度较深的清水温泉水化类型属于Na-SO4·Cl,所处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弱.  相似文献   
66.
大庆长垣南端砂岩型铀矿勘查项目前期利用油田钻孔资料发现了众多零散的工业孔,并钻探证实。为了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开展了地震勘探。针对工作区地层埋深特点选择了合理的采集参数,利用地震成果并结合测井数据,统一了工作区的层位划分,圈定了砂体,进而推断出古河道,解决了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储层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地震勘探可作为砂岩型铀矿勘查寻找有利储层的主要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67.
68.
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类型特征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雪香  余素荣 《地震》2000,20(4):39-44
通过对大量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震例研究,结果表明: ① 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的形态、空间展布有明显的地区特征。异常大致可分为: 大范围异常和区域性异常二大类, 还可细分为 5个类型 ; ② 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我国的地质活动构造有较密切的联系。 异常范围的大小、形态与异常所在地区的活动构造的规模、展布形态特征,以及这一地区即将发生的地震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69.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的新生界,无法直接考察,很少从前陆区碰撞相关构造的角度研究南天山碰撞造山的时间。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前陆区。经认真系统地解释这里的地震资料,发现了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同碰撞造构造由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成。三叠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系两个不整合给出了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和三叠纪末—侏罗纪初两期挤压冲断的时间。造山后构造为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组成。正断层活动起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持续至白垩纪中期。根据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的形成时间推论,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结束于三叠纪末;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为造山后应力松弛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70.
4次破坏性地震所伴随的震磁变化用压磁效应作了解释。这睦变化是在日本中部伊豆半岛东部观察到的。大部分数据由重复测量获得,虽然这些数据受到电力火车噪音的影响,但在靠近地震的测点土观测到了有意义的地磁变化。1978年伊豆半岛附近地震与1080年伊豆半岛东部近海地震的同震绪阿由压磁模型得到很好的解释。在靠近1976年河津地震震中的一个测点上观测到高达5nT的总强度变化。该变化不能由单断裂模型解释,由此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